有時,我們以為自己在判斷是非,其實只是在鞏固心中的好惡。
在街角聽見陌生人的一句話,在新聞中瞥見一個不熟悉的名字, 甚至,在初次相遇時,一個小小的表情——
我們的喜惡,早已悄悄決定了一切。討厭,往往先於判斷
人類有個慣性:一旦認定了某個人、某個黨派、某間公司、某個國家是「不好的」,
即使對方做了好事,我們也能輕易找到理由懷疑—— 「這不過是偽裝罷了。」
我們不甘心自己的厭惡被推翻,
於是本能地蒐集證據、編織故事, 只為守護那個心中的「早已確定」的結論。
可悲的是,這樣的心態,不只讓我們失去理解他人的可能,
也讓我們失去了認識更豐富世界的機會。
個體與全體,從來不是等號
世界沒有什麼「總是如此」。
個體與群體之間,本就不能畫上等號; 今天的行為,也不代表永恆的本質。
我始終相信,每個生命,無論來自哪個種族、膚色、國籍、宗教,
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與無窮的可能性。 聰慧與愚昧,善良與邪惡,都與出身無關。
真正需要警覺的,不是別人的差異,
而是我們內心那個看似理直氣壯、實則封閉的「月暈效應」。
是非之外,仍有人間好玩
好惡本是人性,
有了喜歡,有了討厭,世界才有了磁場般的吸引與排斥。
若沒有這些情緒,人間世反而失了趣味。
只是,當我們下一次因「討厭」而全盤否定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個地方時,
不妨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是在追求是非?還是在守護自己的偏好?」
也許,稍稍鬆開那份本能的執著,
世界,會悄悄變得更廣闊、更有趣一些。

(原文發表於2020.5.13台北板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