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新台幣從大約 32.5 飆到 32.0,光看數字就讓人咋舌。據路透社報導,台幣在幾個交易日內單日漲幅一度超過 3%,創下兩年來最大升勢,還和人民幣、其他亞洲貨幣一起走強。多數人都把這波漲勢歸因於美元走弱、外資回流台股──其實也反映了全球資金正在重整布局。

想想 1985 年那場經典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當年聚在紐約的廣場飯店,合力讓美元大貶,好幫助美國收斂經常帳赤字,也讓日、德的出口更有錢景。結果兩年內,美元對日圓和馬克的匯價各跌了約 50%,可惜日本後來卻陷進資產泡沫和「失落的十年」。如果有人把眼前新台幣的強勢,戲稱成「廣場 2.0」,倒也不是完全沒有前例。
那麼,台幣升值到底對台灣有什麼影響?我把它歸納成三件事:
一、出口競爭力被擠壓
台灣經濟有六成以上都靠出口,尤其是電子零組件、機械設備這些高附加價值產品。如果台幣走強,出口廠商的售價就得更有競爭力,或者只能自己吞下價格差,獲利空間自然被壓縮。最近幾天我們在上市櫃公司財報留言區就能看到,大家已經開始擔心營運表現,甚至出現「匯升股跌」的怪象。
二、進口成本變便宜、消費短期受惠
換個角度想,進口商和消費者也能賺到一波小確幸──化妝品、進口保健品、旅遊機票都能用更少的台幣買到。但好景不常,貨幣教科書早警告:升值雖能暫時壓低進口物價、抑制通膨,卻可能削弱出口動能,長期對整體經濟成長並無助益。
三、金融機構對沖壓力倍增
壽險公司手上有將近 1.7 兆美元的海外資產,但負債卻大多以新台幣計價,對沖部位明顯不足。台幣急升時,這些機構就會面臨龐大兌匯損失,迫使他們必須加強避險操作,也可能擠壓到銀行、投信等其他資金管理策略。更微妙的是,央行若想出手干預,又怕被美國貼上「貨幣操縱國」標籤,進退兩難,反而可能讓市場更忐忑。
綜合以上,如果這真是一場低調上演的「廣場 2.0」,那不只是匯率起伏這麼簡單,而是新一輪國際資金博弈的縮影。對於像我這樣的小散戶來說,分批換匯、鎖定短期價差固然重要,但更要在資產配置中保留一定比例的美元或其他外幣部位,才能在大浪裡既能乘風破浪,也能穩健避險。面對新台幣的這波飆升,唯有同時兼顧進攻與防禦,才能笑到最後,我也不知道會不會笑到最後,就先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