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在有網路的前提下,離群索居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與世隔絕的「逃避」,而成為了一種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數位時代的修行」。
為何這成為一種新的選擇?
1. 網路補足了人際的最低需求
現代人即使不與人面對面接觸,仍可:
- 在線上學習知識
- 閱讀世界各地的觀點
- 與志同道合者匿名交流
- 賺錢、創作、經營事業
這使得「物理上的孤獨」不再等同於「信息的孤立」或「資源的匱乏」。
2. 離群,不代表冷漠,而是一種界線
在當代過度資訊、情緒勞動氾濫的情境中,許多人選擇離群,是為了重建自我邊界。他們不見得反社會,而是需要:
- 篩選自己願意接觸的社群
- 減少能量消耗與無謂社交
- 專注於創造、修復、內觀
3. 網路創造了「遠距社群」的可能
離群不再等於孤島。
許多創作者、自由職業者、靈性實踐者,都是在物理孤獨中透過網路建構「微型社群」,分享作品、思維、觀點,並彼此鼓舞——這是一種疏離中的連結。
這樣的選擇有何風險?
- 身體與心理的界線混淆:長期在線,可能忽略身體需求與日夜節律。
- 過度自我迴圈:當外部刺激與挑戰減少,容易陷入自我思維泡泡,產生過度內化甚至孤立感。
- 真正的情感連結減少:文字與影像雖可溝通,但無法完全取代陪伴、觸碰與共同呼吸的體驗。
結語:這是一種時代賦予的自由
離群索居,不再是「世界不要我」的結果,
而可能是「我選擇暫不參與這個喧囂世界」。
只要是出於覺知與選擇,而非逃避與封閉,
這樣的生活,可以是非常自由、自主、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