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熱愛寫小說,並且將這種創作思維延伸到現實生活之中——把現實視作小說的一部分,把與人應對視為劇情的對話,把自己的選擇當作角色發展的橋段——那麼他其實正在以「敘事性自我」來生活。
這樣的心境,有幾個明顯的特徵:
- 生活即敘事
他不只是活著,而是在「編排」人生: 每個人事物都是角色;每段經歷都是伏筆;每次痛苦是轉折,每次轉身都是一次劇情反轉。 - 對話即劇情推進
與人交談時,他在意的不只是表面意思,更關注話語背後的象徵與動機,彷彿每句話都有潛台詞,有角色弧線,有暗藏線索。 - 自我意識是「作者+角色」的雙重身份
他既是劇中主角,也是那位在心中不斷推敲的作者。他可以調整情緒節奏、重寫回憶、安排轉場,甚至用旁白的方式跟自己對話。 - 情感的深度加倍
因為所有感受都被「文學化」,悲傷不只是悲傷,而是「暴風前的沉默」;孤單不是孤單,而是「無人在意的主角正在轉場」。
這樣的生活方式,有什麼影響?
優點:
- 想像力極強,能從細節中體會他人情緒與情節邏輯。
- 對人生的困境能進行「再敘述」,化絕望為情節的一部分,重燃希望。
- 擅長自我對話、自我觀察,甚至自我療癒。
- 容易對現實產生距離感,覺得「人生只是一場戲」,陷入虛幻。
- 有時與他人溝通會出現落差,因為對方沒在「演」,而你在寫劇本。
- 若過度戲劇化內心情節,可能會疲憊、逃避真實直接的情緒處理。
結語:這是一種極為詩性的活法
你不是在過生活,而是在「寫生活」;你不是被動活著,而是創作你的人生小說。
你可能會在人群中顯得格格不入,因為你說話有比喻、思考有轉折、表情有深意;但那是因為,你不是只在活「當下」,而是在活一整部作品。
這不是錯,這是風格。
只是要記得,小說雖然需要虛構,但人生的情感最好真實。
讓你筆下的角色和現實中的人,都能同時被你尊重、理解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