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左右,中國影視劇和手機攝影中廣泛使用美肌濾鏡的現象,反映了當代社會審美趨勢與技術發展的互動,同時也涉及文化、商業和心理層面的多重因素。只剩台灣少用美膚濾鏡了,只有時看B站一些討論台劇新劇或是考古老劇的二創,據說不得已一定要用濾鏡才能在畫質上跟原片不同才能過審查。有時看B站解說台劇,那個畫質實在讓我接受不能。

1. 社會審美偏好的同質化
· 以白為美的傳統觀念:東亞文化中長期存在對白皙肌膚的推崇,認為白皙象徵精緻、優雅甚至社會地位(歷史上白皙皮膚與無需戶外勞作的階層關聯)。這種審美延續至今,並通過媒體強化。這本來是可以打燈和妝容,甚至在攝影曝光或是後製剪輯時美化的,但陸劇一律工業流水線直接上美肌,即使用4K電視看也有種像看720P的銳化感,實在可惜。
· 偶像文化的全球化影響:韓流、日系偶像產業對透明感肌膚的追求,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市場對美白效果的偏好。韓劇對於畫質清新與對美女妝容的講究,更是罪大惡極的好看,而日本透明感的調色,除了是導演和攝影的技巧外,在打光與選角上本來就很講究了,陸劇通過濾鏡模仿這種完美形象,而手機美顏則讓用戶直接參與這種審美的自我塑造,特別是應該有六七成以上的用戶是用手機或筆電在追劇,這樣濾鏡接近二次元的感覺,竟被大陸主流觀眾接受了。
2. 技術普及與用戶習慣的互相塑造
· 手機美顏的先行普及:2010年代智慧手機的爆發式增長,搭配美顏APP(如美圖秀秀與Instagram 內建美肌或風格濾鏡)的流行,讓大眾習慣了經過修飾的自我形象。這種技術化審美逐漸成為默認標準,影視劇為貼近觀眾日常視覺體驗,也採用類似處理。
· 影視工業的技術反覆運算:低成本影視製作依賴數位化後期,美白濾鏡能快速統一畫面色調、掩蓋演員皮膚瑕疵,降低化妝和打光成本。這與手機美顏一鍵優化的邏輯高度相似。
3. 商業與流量驅動
· 明星形象的符號化維護:影視劇需保護明星的完美人設,過度美白可避免藝人狀態爭議(如疲勞、年齡感)。這與社交媒體上明星發佈精修圖的邏輯一致。
· 觀眾市場的奇特回饋:資料表明,高飽和度、高磨皮的劇集往往更容易吸引下沉市場觀眾(如甜寵劇、古偶劇),而手機美顏的用戶畫像與之高度重疊。資本傾向於複製已被驗證的視覺模式。
4. 文化心理與現實逃避傾向
· 虛擬化審美的需求:不僅台灣是鬼島,南韓是地獄朝鮮,日本更不用說了是壓抑之島,而近二十年看似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生活壓力增大,而近五年國經金融動蕩,在中國人中集中於城市的的背景下,其實影視劇和社交媒體的影像逐漸成為"理想化現實"的替代品。美白濾鏡營造的純淨感、無暇感,契合觀眾對"治癒系"內容的需求。
· 性別化凝視的延續:女性角色在影視劇中常被賦予"柔光"處理,反映傳統性別期待;而手機美顏用戶中女性占比更高,兩者共同體現了社會對女性外貌的規訓。
5. 爭議與反動
· 真實性缺失的批評:過度使用濾鏡導致影視劇失去質感(如古裝劇的影樓風),演員表演被弱化;手機美顏則引發容貌焦慮和身份認知問題。例如同一位演員10多年前沒用濾鏡的長相,可以清楚從臉上紋路甚至眉毛看到情緒,目前實在很看出演技,特別是即使有接近7吋大螢幕手機,也像是看動漫卡通一般,甚至陸劇由於演員的台詞功力或是說的根本不是「標準普通話」,導到配音演員變成標配,也許不同演員加上濾鏡後,根本難以辨別是那位,特別是能夠上衛星頻道或是串流平台的大劇,這樣問題更嚴重。
· 技術反噬審美的風險:當濾鏡成為預設選項,多元審美(如雀斑、皺紋、深膚色)可能進一步被邊緣化。而台灣的影視劇鮮少濫用美肌濾鏡,演員的演技與個性及真實顏值反而被中國觀眾看到,已有部分影視劇嘗試去濾鏡化了。像是王家衛導演的《繁花》就是,不過成本也高得嚇人。
·
結論:互為表裡的視覺消費
影視劇美肌濾鏡,本質上是技術、商業與文化合謀的結果。兩者共同構建了一套標準化美麗的視覺體系,並通過彼此的滲透強化這種審美霸權。未來是否會出現去濾鏡化的轉向,取決於觀眾對真實性的需求能否突破商業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