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把 WSET Level 2 in Wine 的考試考完了,才覺得 Level 2的課程學習有一個完結感。原本應該是四月初要考的試,原訂的考試時間和期待已久的尼泊爾之旅剛好撞期,早早就申請延期考試了。
上課是選在酒研,約莫是兩個月六堂課的安排,平常喝不多了解不多葡萄酒的門外漢,乖乖的從 Level 1 的課開始上,上完 Level I之後,又上了 SSI 的 Sake Navigator 之後,才又排了 Level 2 in Wine 的課。進入到第二階的課之後,更有一種進大觀園的感覺,也顛覆了一些對自己的了解和想像認知。
本就是學一個興趣嗜好,但希望可以有系統的學習,所以也是帶著輕鬆的心情在準備考試。但講到考試,基於一個人生9成時間在台灣受教育而且還算適應台灣教育環境的我,考完之後就對考題有種斤斤計較的感覺。個人覺得機構應該很懂考生的痛點呴,讓你刪去法之後,還留下來兩個長得很像的法國地名,然後猜錯。雖然說緣由是自己覺得西方考試應該不至於那麼的機車和刁鑽吧,也沒有很想要死背硬記,少數幾題還是令人覺得十分機車。考試的難度在於地名的記憶我覺得。觀念上只要大重點理解正確,其實不困難,但光是地名,除了不太會念的法國各產區地名,或是長得很像的地名,新世界的 Bay 跟Valley 就不知道有多少個,讀到最後都覺得,是考葡萄酒還是考地理,然後內心響起以前背得很熟的畢爾包產鐵,然後畢爾包在西班牙哪裡都不知道。現在年紀大了,記憶力不好。知道哪個 Bay 哪個 Valley 在哪個國家已經實屬不易。
另一個比較困難的是各萄萄品種的酸度,單寧,酒體,特殊的風味,還有主要產區的特徵。其中有一題是在考澳洲品種不同產區的特性差異的,我覺得考得極細,雖然只有一題,但已經讓熱愛考試的我在答題時十分焦躁。
考試的部分寫到這裡,整個學習過程其實是開心又輕鬆的,而且有種感官大開的感覺,了解了風土,了解了釀造,了解了產區,了解了品飲,了解了搭餐,整個學習萄葡酒的過程像是在讀一本以葡萄釀造為名的歷史,地理,文化風土詩。像是在品飲中旅行,開發感官。其實是很有趣,也很啟發的過程。
也是個了解自己的過程,原以為自己喜歡紅酒多於白酒,結果上完課最喜歡的是萄葡品種是 Riesling,最喜歡的產區是 Alsace,上課中還剛好遇到德國 VanVolxem莊主來台講座,衝著對 Riesling的愛也去聽了。還有特別的 Gewurztraminer,有玫瑰荔枝味令我大呼這真是太神奇了。還有找到自己喜歡的風味跟口感,老師戲稱「錢的味道」我簡稱桶味帶來的第二類香氣,還有乳酸轉化帶來的風味和質地變化,都是我喜歡的。貴腐酒Tokaji 也是好喝好喝好好喝到我去囤貨哈哈。紅酒我也是喜歡那種又香又奶的,上課中最有印象的紅酒結果是加州的Zinfandel老藤,前幾天在朋友家也是喝到又香又奶又醇的奔富好喜歡哈哈,回家立馬狂找奔富。這些在品飲過程中的感官開發,是很有趣的經驗,上課時來寫了品飲筆記,也希望接下來可以陸續的都把生活上的大小事記錄下來。
最後是考試那日,依舊是寫到最後一秒交卷的人,但其實只是在推敲選項邏輯掙扎罷了,監考工作人員過來問我說是會寫到最後嗎,才發現考場只剩我一人。下午要接著上唎酒師課,記成上課時間是下午一點,以為自己考完還有一小時休息時間,結果記錯,唎酒師課是中午12點開始,交卷完走出考場看到另一間教室已經坐滿了人還真是驚嚇了一下,只好先進去上課,選好位子坐下,剛才的酒研監考人員坐我後面,也是一起上唎酒師的同學,認出我的他說「誒,這麼拼喔」,哈,是記錯時間啦,結果變成這麼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