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 源清麿 嘉永三年八月日 第28回重要刀剣 版權屬於銀座誠友堂(已售出)
前言
在日本刀史裡,源清麿猶如一顆耀眼的彗星,劃破了幕末新新刀時期的夜空,贏得了「四谷正宗」的美譽。他的作品足以比肩古名刀「正宗」及「菊御作」,其刀姿之雄壯、地鐵鍛造之精妙,無不令人嘆賞。2025年在台灣大學總圖書館日然廳所舉辦的「鐵華刃韵」刀展上,讓台灣愛刀家有幸一睹源清麿的名刀風采。
展期過後有愛刀家詢問「如何能入手這樣的名刀?」,奉行答曰「在銘的源清麿,比重刀級虎徹還難找到!」,然而「十步之內必有芳草」,並非全然沒機會。讓我們先對這位幕末名工作品與生平有個初步了解吧!
刀匠生涯的起始與轉折
源清麿,本名山浦環(以下稱環),於文化十年(1813年)3月6日誕生於信州小諸藩赤岩村(今長野縣小諸市一帶),為村長山浦昌友之次子。山浦家的祖先常陸介信宗,曾是武田勝賴的家臣,在長篠之戰後,逃至信州赤岩成為鄉紳。環則是家族第八代。15歲時,受長兄山浦昇(刀銘「真雄」)啟蒙,踏上刀匠之路,師事上田藩刀匠河村壽隆(一說是間接自真雄習得技術),並於文政十三年(1830年)與兄長聯手鍛造了生平第一把刀。最初以「正行」或「秀壽」為刀工名,號「一貫齋」,後改名為「內藏助」(請參照盛光堂:日本刀の美「刀匠・山浦真雄と源清麿」)。天保二年(1831年),離鄉闖蕩至信州最繁華的松代城,渴望施展抱負。儘管松代藩主真田幸貫曾有意重用,但當時藩政掌握在江戶城代家老失澤監物手中,失澤與大慶直胤(水心子正秀之高徒)交好之下,松代成為直胤獨佔市場,環幾乎是無法一展所長。藩士遂商議將時任劍術指導的他引薦給講武所師範的江戶旗本窪田清音(精通武藝、國學及刀劍鑑賞)。

窪田清音
環決意投奔清音,來到繁華的江戶。據紀載,清音最初似乎僅將他視為幕僚,而非刀匠。最終慧眼識英雄下,不僅肯定了環的刀匠技藝,更慷慨解囊在自宅設置鍛刀工房,任其揮灑,成為他堅實的後盾。那一年,山浦環正值23歲,風華正茂。
崛起與波折
天保十年(1839年夏),時機成熟下清音籌辦「武器講」組織(或課程),向百位門人募集三百兩,計畫由環打造百把刀後逐一交付。現存刻有「武器講一百之一/山浦環正行」的銘文作品。

武器講一百之一
然而,經過兩年似乎僅完成這一把刀後,竟於天保十三年(1842年春)從江戶人間蒸發。過往多認為他是厭倦功利又急促的「武器講」,但近年研究指出,這可能與當時幕府天保改革對「武器講」多有限制,或者是窪田清音本人可能失勢於當時權力者有關。
出走江戶的環,隨後留在長州藩的萩城(今山口縣萩市)潛心鍛刀。據說,此行是受萩藩與清音關係密切的杉山彌兵衛(江戶當役用談役)主動邀請,旨在提升該藩的武器製造技術(請參照銀座長州屋:【新説】清麿長州行きの真実)。歷經江戶與長州的鍛冶經驗洗禮,使得環的技藝突飛猛進。長州時期的作品刀根上便有天保十三年和十四年的年款,銘款為「正行」或「山浦正行」,偶爾會刻上「山浦環源正行」,刀根刻上「山浦」姓氏應是用來表明信州人身份。
天保十五年(1844年夏),輾轉返回信州小諸的兄長真雄身邊。不久後,再度返回江戶,居住四谷北伊賀町稻荷橫町,並設立鍛刀工房。同時,環正式更名為「清麿」,取師傅清音之名中一字,以示尊崇。「清麿」(きよまろ)得自師傅清音(すがね)的「清」字,故常有人誤讀為清麿(すがまろ)。清麿於弘化三年(1846年)八月左右開始使用此銘。並將改名後的第一件作品(弘化三年,1846年八月日,二尺六寸五分的太刀,銘刻「為窪田清音君山浦環源清麿製」)獻予恩師窪田清音,此刀已被認定為重要美術品(見本篇末段)。
綜觀其作品銘款多變,有一貫齋正行、正行、山浦環、山浦環正行、山浦正行、源正行、山浦環源清麿、源清麿、清麿等等(詳見《清麿大鑑》)。刻字時「麿」字上下間距甚長,幾乎可讀作「麻呂」。

麿字落款
清麿作品最引人入勝之處,莫過於其地肌精鍛之美。據聞,兄真雄與恩師清音皆曾指導他應以古刀名作為典範,而清麿本人不僅為古刀那清澈潤澤的地肌所傾倒,更是一位能夠自如呈現這種地肌的天才。他的作品吸引了無數刀劍愛好者,被譽為能與相州正宗匹敵的刀匠,因其居住地而被尊稱為「四谷正宗」。
窪田清音在《鍛記餘論》(江戶・天保十二年抄寫)中,亦曾對清麿的鍛刀技藝讚譽有加:「燒製『映』(古備前刀獨有特徵)之技,原為石堂派(新刀期)所傳,然今已失傳。正行(指清麿)為重現此技,屢屢嘗試,卻未能成功。故而求吾獻策。吾提出諸般建議,彼初不信,然試之,竟燒出『映』。正行以此為基,潛心鑽研,終得真傳。眾多魚目混珠之刀匠中,唯彼乃真才實學者也。」
頗受爭議的名工
清麿在私生活上卻頗受議論。曾捲款三百兩(以當時一兩約十五萬日圓計,粗估約四千五百萬日圓)逃離「武器講」,當回到江戶後也沒有任何償還的紀載。此外,還有他曾違背約定,卻因鍛刀精良,而獲得原諒的傳聞。這些事件使得他被評價為具有破壞性天才的人格特質。據說他鍛刀時,握槌的手會顫抖,這無疑是酒精中毒的徵兆。嘉永七年(1854年)十一月十四日,年僅42歲的清麿自盡身亡,自盡的原因,亦有說法是因飲酒過度導致痛風和酒精中毒(更離譜的說法是因感情糾紛)。過世前,尚有三十把刀未竟,最終由弟子清人代為完成交付。一代名工最終葬於四谷須賀町的宗福寺。
與其說他是悲劇性的名刀工,不如說他的人格特質更像電影《賭博默示錄》裡的主角伊藤開司,是為《刀工默示錄:清麿》。令人覺得清麿那種放蕩不羈,超乎想像的行徑,有些世俗人性(日文:人間臭い)的魅力存在。
用現代的方式來形容他當時的行為,或許可以描繪為:一個男人募集資金,與夥伴們一同新創公司。豈料,剛著手第一個案子,便收到另一上市公司的邀約,竟拋下為公司創立而努力的夥伴們揚長而去。他在上市公司旗下提升了技術和名聲後歸來,卻沒有回到夥伴身邊,而是獨自創立了新公司。雖然過著闊綽生活,沒多久卻因放蕩的生活而病倒身亡。之後,他的舊部下則持續償還他的債務——大概就是這種帶點荒誕卻又真實的人生吧。
清麿是一位人氣極高、擁有眾多粉絲的刀工,至今仍受到人們的景仰。然而,有些人為了拚命抬舉自己的偶像,極力為他辯護,甚至有人陶醉般地評價清麿是人品俱佳的維新志士。雖然清麿的鍛冶功力之精湛乃毋庸置疑的事實。但因此就將他如偉人般過度美化,反而像是否定了山浦環的真實人生。
鑑賞與市場價值
清麿的作品確實是上上之作。他的刀劍作品,即使不知銘文,亦能一眼辨識。從白鞘中拔刀的瞬間,即使不看銘文,亦能辨識出是清麿的傑作。
在根津美術館的清麿展上所展出的作品,就深刻感受到其青色地肌。然而,又不像古刀吉光那種深沉的青,而是更為清新、澄澈、帶有青白感的銳利青色。

青色的地,與明亮的白色刃文形成鮮明的對比,宛如冬日雪峰上的一抹月光。

刃口充滿力量的荒沸(にえ),散發出其他刀劍無法比擬的魄力。大互之目刃紋上充滿力量的沸點,展現出強烈的存在感和魄力,正是將鍛造精良的鋼材的刀身,與粗獷的沸點巧妙融合而成的獨特風格。

帶有新刀的特色,卻又蘊含著一股強大的力量,令人不禁想像古名刀在製作完成之初,是否也曾呈現這樣的姿態。
在展覽中所陳列之大小「一期一振」嘉永元年八月日的太刀和脇差。長寸太刀的刀鋒呈現誇張的延伸狀大切先,但卻一點也不顯得笨拙。地肌是流暢大板目,紋路緊密,刃紋是大互之目亂刃,刀刃中的流沙清晰流動,並夾雜金筋。刀尖的長度誇張的像長卷之外,其他差異都非常細微,但整體而言,卻呈現出極為精湛的造型美。再加上地肌和刃紋的清亮細緻,使得他的作品達到了無人能及的境界。從各種角度仔細端詳時,越發覺得,清麿作品的刀姿構想,確實是從古代名刀中學習而來的。
如此優良的刀劍並非輕易可得,需要耗費時日,沒有鍛造機器輔助的幕末時期,想必會有相當多的失敗品,不合意的都會被丟棄,其費用肯定不菲。吾人推論---由於武器講的人們要求清麿盡快交付作品,無法拖延,開銷又不斷增加。在進退維谷的情況下,最終不得不逃離江戶,前往遙遠難以被催討的長州(反幕勢力?),大致符合(純粹個人推論請勿追究)。
曾經在某刀店鑑賞源清麿(無銘,復刻南北朝太刀磨上刀姿),將刀拿在手中時,感受到沉甸甸的重量感。重到令人懷疑是否能在實戰中揮舞自如。拙者本想仔細觀賞,但光是拿著就略感疲憊。無論如何,畢竟是模擬當時新作太刀的作品。刀根的邊緣會抵到手指時,則感覺有些痛感。
儘管如此,當上手另一把寸法相近的鎌倉時代初期太刀時,卻沒有那麼沉重,幾乎輕鬆地拿著觀賞。可能是因為古刀會隨著刀尖的方向逐漸減薄厚度,或是實戰上為了減輕重量而採取了某些工夫?又或者,是古刀和新新刀所使用的鋼材和鍛造方式有所不同?疑問實在是無窮無盡。當我們將清麿的作品與新新刀或南北朝時期的磨上刀姿作品並列比較時,注意到以下幾點:
- 刀身寬度(幅):其他作品的刀身根部到刀尖的寬度幾乎一致;清麿的刀身根部和刀尖的寬度略有差異,呈現微妙的視覺變化。
- 刀身彎度(反り):其他作品的彎曲度較淺,或者反り的中心點位於刀身中央,整體呈現較為平緩的弧度;清麿的反り中心點接近刀身中央,靠近刀尖部分的反り曲度又較淺,更顯靈動。
- 刀尖(鋒):其他作品相對於刀身尺寸,刀尖顯得過於誇大;清麿的刀尖大小與整體刀身比例協調,完美融為一體。
- 刃紋:其他作品多為直刃或彎刃的樣式,燒入的幅度較低;清麿以大互之目亂刃呈現,刃中變化豐富且燒刃幅度較寬,層次感豐富。
在銘清麿的大刀,動輒要價四千萬至六千萬日圓,即使是無銘的作品,也要八百萬至千萬日圓,小柄(刀具配件)小刀也要三百萬日圓。好的作品似乎都珍藏在清麿收藏家手中。市場上偶爾會突然出現,但因為人氣很高,很快就會售出。至於他的兄長真雄,無銘刀約兩百萬至三百萬日圓,在銘刀則在五百萬日圓左右。或許會覺得便宜,但同樣是幕末名工的大慶直胤和水心子正秀,在銘刀大約也要六百萬至八百萬日圓。其他同期刀工的作品,無銘的話一百萬日圓以下,在銘的話則大約兩百萬日圓,可見他兄長真雄的評價也很高。
清麿一門的刀工,如栗原信秀、齋藤清人等,作品的品質亦是上乘。如果想尋找新刀,或許可以考慮幕末的新新刀,品質通常不錯,而清麿一門的作品更是值得關注的目標。當然,他們的作品人氣也很高。
清麿的偽作非常多。由於他的名氣和價格都很高,許多人利慾薰心,即使作品品質差異很大,還是會被騙。當然,同時期的正秀、直胤和真雄的偽作也非常多,連信秀和清人等門人的偽作也不少(by鍛冶平等偽造名手)。而愛刀家越是認為自己沒問題、不會被騙、眼光銳利的人,就越容易上當受騙。請務必小心。
代表作品
刀 銘「為窪田清音君 山浦環源清麿製 弘化丙午年八月日」 (重要美術品)
- 長度:二尺六寸四分(約79.9公分)
- 刀身寬闊,刀尖延伸,為長尺寸且略帶彎度的姿態刀姿。鍛造肌理細密,地景明顯,帶有地沸。刃紋以沸出來為主的彎刃紋與互の目紋交錯,並帶有金筋、砂流等變化。刀身表裏兩側刻有雙條樋(血溝)延伸至刀尖。訂製者正是窪田清音。
- 脇指 銘「信濃國正行 天保癸巳歳秋八月 窪田清音佩刀」
- 長度:一尺六寸六分餘(約50.3公分)
- 癸巳年為天保四年。這是正行前往江戶時攜帶的作品,窪田清音非常喜歡其刀姿,便將其作為佩刀,並將此緣由銘刻於刀根。
結語
源清麿,這位幕末的傳奇刀匠,精湛的鍛刀技藝確實非常厲害,加上英年早逝的結局,被認為是悲劇性的名工。
雖然人生充滿波折與爭議,精湛的鍛造技藝與獨特的刀姿美學,至今仍令無數刀劍愛好者為之傾倒。他的刀劍作品不僅是超凡工藝的展現,更是其複雜而真摯一生的縮影。透過這些保存下來的名刀,我們得以一窺這位「四谷正宗」在動盪幕末時代中對鍛刀工藝的極致追求,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刀魂魅力。(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