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藝術家導覽精華 — 홍정희 洪貞嬉、이상기 LEE SANG-KI、금몬당 GEUMMONDANG
홍정희 洪貞嬉:在宇宙中靜坐,縫出與萬物的對話
韓國藝術家洪貞嬉的作品源自對「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的反覆自問,並在一次深夜的靜坐中感受到宇宙洪流的召喚,啟發她將這種思考轉化為藝術,來表達冥想與存在的意義。她以黃土、絲線與古董珠飾創作,作品蘊含了自然與時間的痕跡。儘管創作過程艱辛,但她相信針線留下的痕跡更能傳遞生命的深度與因緣交織的感受。而自童年起便喜愛創作的她,也強調古典美學與自然觀察對藝術的重要,並鼓勵年輕藝術家深入古典,尋找屬於自己的美與方向。她的藝術,是一場與宇宙、與眾生、與自我對話的旅程。

이상기 LEE SANG-KI:藝術即生活,材料即情感
이상기 LEE SANG-KI 自韓國藝術高中起習東洋畫,從早年撿壽石的習慣培養出對「形體」的敏銳觀察,也讓他後來跨足複合媒材創作。他說:「創作的物件其實藏在生活中,而藝術就是生活的延伸。」他分享,曾因搬家而整理出許多非生活必需的「創作物件」,從中重新認識自己與創作的關係。他也談到,曾經厭惡黑色,認為它是所有顏色的終點,卻在創作中逐漸與黑色和解,看見黑色的宇宙起源與爆發力。在台灣駐村期間,他受地貌「女王頭」的啟發,結合克麗奧佩特拉與地母蓋亞的意象,創作出系列作品,向台灣的土地致敬。他說:「找到自己的棲息地,是我對每一個人的祝福。」

금몬당 GEUMMONDANG:靜靜佇立,記錄內在流動
금몬당 GEUMMONDANG 分享自己如何以「油畫」為創作媒材,並透過長時間的層層疊加與調色,尤其著墨於青色這一難以駕馭的色彩。他認為作品的完成與否,只有創作者本人能判斷,創作過程是一場與時間與自身直覺共舞的歷程。聊起作品介紹中提及對於 AI 的看法,他分享他將其視為繼攝影技術後的又一次劇烈衝擊,但同時也是轉化與進步的契機。他認為 AI 雖能複製形式,但無法取代人類的感性與直覺,藝術家的價值正是在於這種無可替代的感知力與判斷力。最後他也強調,創作本質是一段無法全然預期的探索旅程,需開放地回應過程中的變化,並從文化背景與個人經驗中汲取養分,以形塑獨特的藝術語言。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 2025 年 8 月 31 日
展覽地點|流 THE FLOW(112台北市北投區豐年路一段37巷14號)
開放時間|每週三、五、六 11:00-18:00
展覽頁面|https://www.theflowartco.com/theplaceinyourheart
#展覽免費入場
韓國藝術家導覽完整內容
홍정희 洪貞嬉
表達自己──欲望、渴望與願望及創作契機
我經常對自己提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往何處去?」在這浩瀚無邊、永恆無盡的宇宙之中,我對自己發出這樣的提問。在這廣闊無垠的空間裡,我究竟是誰?此刻身在何處?將往哪裡去?我不斷重複地自問,這是一段與自我對話的過程。若一個人能常懷此問:「我是誰?我正流向何方?」那麼,他的生命將因此充滿深刻的意義與故事。
有一天,我在深夜時醒來,大約是凌晨十二點到一點之間。我靜靜地坐在空蕩的屋子中央,腦中沒有一絲雜念,就這樣靜靜地坐著,彷彿與某種能量呼應著。就在那一刻,我感受到自己在宇宙之中旋轉、激盪,彷彿被捲入一股洪流,不知正流向何方。於是我不禁疑問:「我正流向哪裡?我正流向哪裡?我正流向哪裡?」這樣的疑問反覆在心中浮現。「我從哪裡來?我現在正往哪裡去?人生最終將歸往何處?」這些問題縈繞心頭,也因此觸發了更深的思索。我意識到,人生就是一場由深處而來、並且不斷流動的旅程,唯有時時省思這流動的方向,才是真正的「活著」。也正因此,這幅畫誕生了。
以黃土、針線創作──痛並美著的過程
除了那幅畫,我又創作了幾件作品。人們在欣賞這些作品時,總說它們靜謐、深沉,彷彿能讓人進入冥想的狀態。這一幅畫展現的是深度冥想的意象,而那一幅則是在冥想稍微甦醒時的感覺,我便以那樣的色彩來表現當時的氛圍。還有一幅畫,描繪的是黃土、沙地的景象,這些顏色是以黃土自然製成的,是來自大地的色彩。
第三件作品的色彩,是用黃土製成的,來自自然。這幅作品的布面,是我親手以絲線縫製完成。畫布的背後有方形木框支撐,每當針線穿過時,便容易被木頭阻擋,刺痛雙手,也讓人吃盡苦頭。有時不小心還會被針扎傷,這確實是個勞苦的過程。雖然我其實並不想做這樣費力的創作,但觀眾卻很喜歡這些作品。於是儘管辛苦,我還是忍著痛繼續做,不知不覺地熬夜、失眠地工作,卻也因此讓我的內心變得更為開闊。這樣的創作,是痛苦卻又讓人敞心的歷程。
以針線為媒材的契機:十五年前的巴黎的邀請展
我第一次開始這樣以針線創作的契機,大概是十五年前,甚至更久。當時我受邀參加法國坎納堡集團畫廊的個展,我便希望嘗試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於是開始以縫線作畫。但這實在是件艱難的事,無法製作大幅作品,因為畫布需豎立起來,一針一線地縫製,極其費力。我曾一度想放棄,但當我進入冥想式的創作狀態時,發現沒有其他方式比這更能表達那份感受。針線留下的痕跡,遠比顏料更有生命感,那一縷一縷的線跡,宛如生命行走的足跡,讓我反思自己,也回顧過去。畫中那個個小小的三角形構圖,或許觀眾未必能馬上理解,但它其實象徵著「因緣」──人生中的一切交織與離散,都是因緣所致。人誕生於世,所有的事情皆由因緣而成。我在畫布背景中重複描繪那些不易察覺的三角形,希望觀者能細細看見那份寧靜與深度。
若將這些線條不斷延展開來,你會發現,大多數作品都無法限制於畫布的尺寸中。這些作品的材料與質地,似乎本身也蘊含了某種感受。這些鋪陳開來的線條,就如同我走過的人生軌跡般,能讓人追隨著我的腳步一同前行。畫中的三角形姿態,其實象徵著「命運」。三角形就像命運一般,在某種交會中組合而成。靜靜地凝視時,才會看見那份形狀所傳達的意義。
有些作品表現的是佛陀的瓔珞(佛像佩戴的華麗飾物),它象徵著我們與俗世的關聯、與眾生的關係,也象徵著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從童年開始的創作者之路
在我還是個孩子時,創作便已開始。我在市場裡撿拾破碎的雕像,回家拼湊成娃娃。甚至會到美髮店要些剪下的頭髮,用針線縫在娃娃頭上。母親見了嚇得說像鬼,總是把它們丟掉。雖然我心愛它們,但母親眼中它們卻像邪靈一般。每次我撿回來,母親又丟掉,反覆好幾次。上學後,我也不愛念書,總是在創作。成年後,我開始逛古董店。因為所有真正的美感,皆與古典相連。不懂古典,就無法真正創作藝術。藝術的源頭,來自自然與古老的美。若你也想創作,想成為藝術家,那就請努力閱讀古典,努力觀察你真正喜愛與擅長的東西。
我曾經開店、經營過畫廊,也學習現代藝術與裝飾藝術,因此積累了大量「眼睛」的訓練。學會精確地觀察事物,抓住構圖。當這些知識逐漸累積,有一天它們會在你腦中融合起來。要讓眼界提升,就必須多看藝術作品。當你的審美高度提昇後,你會發現,自己在無意間也跟著變得更敏銳,對事物的判斷更快,時間感也隨之改變。
我喜歡古董,也經營過珠寶與畫廊。那些古代皇室或貴族使用的珠飾,美得令人心醉。因此我至今仍珍藏不少,甚至作為配件佩戴。雖然外人不易察覺,但我會將那些古珠融入畫中,藉此向人們傳遞我所珍視的美。這些珠飾有時來自現代,但更多是無法再取得的古物。它們不是單純的裝飾,而是一種情感的延續,是我透過作品所傳達的心意與美學。
LEE SANG-KI (이상기)
童年創作及與墨和東洋畫相遇的起點
我從小就一直在畫畫。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但我們村子裡人太多了,人口過多。尤其是在我這一代上下的年齡層,兄長們與晚輩們特別多,比我們同齡人多很多,所以總是非常吵鬧。也因為我們同齡的朋友太少,讓我變得比較被動,於是開始用屬於我自己的視角去尋找出口,那就是畫畫。因為從小就畫畫,所以那是我自己找出來的方式。
我一個人畫著畫,逐漸開始接觸到墨與國畫,從而開始東洋畫的練習。到了中學為止,我一直只用墨來創作。我認為「黑色」這個顏色,是我探索自我、解構自己的過程。獨自創作的過程中,我也模仿了許多舊時代藝術家的作品。進入藝術高中後,我專注於東洋畫。
以東洋畫入門至跨媒材創作,發掘對「材料」的敏銳
後來我就讀了藝術高中,但那裡的課程幾乎都只專注在東洋畫。我也從韓國的藝術高中畢業,當時我的主修就是東洋畫。不過實際上上了學之後才發現,學校會讓我們接觸到各個藝術領域的基礎教育,不同的創作類型都有涵蓋,在那樣的環境下,我自然也學了不少其他媒材的基本操作。也正是那時,我開始覺察到自己潛意識中對「材料」的敏感,眼界也因此被打開了。從那時起,我會主動在生活周遭尋找適合的材料。
雖然畫室裡會提供基本工具,但只要一離開畫室就是屬於我自己的創作時間。所以我總會留意身邊有什麼材料,然後帶回來使用。我後來想想,可能是我內心對「自然」這個題材有所傾向。中學時我常和附近的大叔們去撿壽石(觀賞石),在那些石頭的紋理和形狀中找尋類似動物、人物的樣貌,無意識中就這樣進行了視覺訓練。這些潛移默化的經驗,讓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觀察、理解形象,進而延伸到對材質的理解:它不只是素材,更是一種造型語言的根源。
後來我不僅專注在東洋畫,也開始自然地接觸其他媒材,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對材料本身的好奇與熱愛。我在蒐集材料時,也會思考它的形態與結構,可以說,是一種「研究」。
創作的起點:對珍藏器物的連結加上社會高速發展下的反思
因為我長年累積了撿素材的習慣,最近在我搬家的時候發現……啊,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 真的太多!不只是生活用品,更多的是那些我從以前就開始撿回來、收集起來的「奇怪東西」。那些器物,對我而言,是某種在創作過程中的「觀照之物」;是我作品的起點、靈感的觸媒。所以在那次的整理中,我也終於丟掉很多東西。真的是好久沒這樣大整理了 !但被我留下來的,幾乎都不是日用品,而是這些跟著我生活許久、見證我創作歷程的「創作器物」。那時我有個感觸,「原來這就是我創作的一部分啊。」它們遠不只是單純的物件,而是我每天觀察、累積而來的靈感世界。對我而言,這些物品就像是來自宇宙的小契約,每個東西都有它的理由。所以我創作出了一個系列作品,來回應這些與生活深深連結的東西。
到了1995年左右,因為整個社會發展得很快,開始出現了公寓文化,生活模式也變得非常高級且奢華,這讓人們開始覺得——東洋畫好像很困難、難以接近。所以,我發現自己無法跟觀眾順利溝通了。我當時煩惱了很多。雖然這些煩惱不至於讓我放棄東洋畫,但也讓我開始去思考「那我還能做些什麼呢?」最後我想到的,還是丙烯顏料、畫布這些材料。雖然終究是「丙烯顏料」這種媒材,但我重新對它進行了詮釋,讓整個創作變得更加自由、輕鬆。
事實上,我在畫東洋畫的過程中,曾經很排斥「顏色」。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顏色混合在一起,最終都會變成「黑色」。所以我重新思考了像「宇宙大爆炸」或「混沌」這樣的概念,從根源性的角度重新思考過去。你問我是不是「輕視」黑色?我不是輕視,是「討厭」它。真的很討厭。因為許多顏色混在一起,最後就是黑色,而黑色,就像是一場強烈的宇宙爆炸,或是一種震盪不安的感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掌握了一種對「表現對象」的理解力與掌控力,這是我長年累積下來的成果,不管是什麼樣的材料或形象出現,我都能夠用我的方式把它轉化進作品裡。
女王頭——畫給台灣的一封信
所以現在我來說說這件作品。我收到了流的邀請,也是因為洪老師的推薦,才得以參加這次展覽,對此我心裡非常感激。那時候我們見面的時間其實很短,所以我也沒辦法像平常那樣,慢慢地畫圖。但因為這裡是台灣,我希望可以和在地的人交流、對話,因此,我以「女王頭」為題材,做了這次的創作。
當年我在看到女王頭的那一刻,聯想到的是克麗奧佩特拉(Cleopatra),同時我也覺得它是「蓋亞」——大地女神的象徵(也有人開玩笑說是豬女神),但對我來說它是一種神性的存在。我每次看到女王頭時,腦中浮現的是《星際大戰》裡的女王造型、或李承九洞裡的古老傳說。我原本是單純想到這些形象,但後來越想越多,竟然聯想到台灣的歷史、脈絡與軌跡。在時代流轉之中,我突然感受到「台灣的土地」本身是非常重要的。
女王頭的造型,原本就是因為火山爆發所形成的,我認為那象徵著人們內心的母性,代表一個精神上的歸屬之地。從整體來看,有大陸、有海洋,但最終我們還是需要一個「可以呼吸的地方」,畢竟我們無法在水裡生活,我們必須靠肺呼吸、在陸地上生存。而在這樣廣大的海洋中,台灣這個國家,真的很小。但正因為如此,我希望大家更能好好珍惜它。因為我們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我們沒辦法在水中呼吸,我們需要肺來呼吸,所以這片土地是多麼的可貴!我覺得,在周圍的這片海洋之中,讓台灣這個小小的地方更顯珍貴。
而在這個寶貴的台灣土地上,我也萌生了許多對於未來人生的思考。這些想法,我也簡單地寫在了這次展覽的小冊子裡,歡迎大家參考看看。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下,我創作了這樣的作品。那麼接下來,也歡迎大家提出問題。我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為止。
現場提問
提問一:第一次見到老師時,您提到時間非常緊湊,但竟然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完成這五件作品,大家都覺得非常驚人。這些是您這次特地為展覽準備的作品對嗎?另外,我想問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因為老師已經訓練有素,所以能快速完成這些作品嗎?老師您認為能夠完成作品的方法是?
正如我剛才所說,那是「友情」。所有的物件彼此之間都是相互連結的。所以當我遇見某個物件時,我認為我就擁有了能夠把它運用在作品中的能力。如果你說是要做焊接的話,那就得進行焊接作業。這時候你會將某種圖像,轉化為堅硬的金屬形象。因為你得把它焊接上去嘛。這就是在「觀察材料」。
我小時候對相機有著很大的憧憬,看到它的時候,我總會想,該如何捕捉內心的畫面?這樣的想法後來成為了習慣。隨著年紀漸長,雖然我現在出門沒什麼特別的事可做,但我一定會帶著相機出門。因為我還是會去「捕捉影像」。
提問二:老師,您有親自去過野柳嗎?
以前有去過。在研究所時期,在窯工實驗室,那段時間我心理狀態其實有些困難,就有點像是在尋找些什麼的階段。人生這件事,必須經歷這種尋找,我才會開始問自己:「什麼才是我的東西?」「我該表達什麼?」所以一開始也會模仿別人的東西,模仿前人的作品,東洋畫中有所謂「寫意六法」,像是「氣韻生動」這類原則。以東洋畫來說,當我正深入學習東洋畫時,接下來我開始思考,「從自然中,我能獲得什麼樣的精神?」
所謂的精神,是用理性去看待某個對象,那就必須去解釋、去詮釋它吧?由自己去做,那會變成怎樣呢?明代畫家董其昌說過,要「走萬里路」,也要「讀萬卷書」。意思是說,要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才能真正內化、掌握,最終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開、去表達。我那時候非常沉迷在這樣的想法裡,也深入研究了東方美術史。
剛剛您提到的是「移情」這個觀念對嗎?
因為我以前學的是東洋畫,這種東方的、甚至是政治性的思考方式,我也能理解。而且呢,像是明代的大師們,他們談到的「古典」,在那些經典中,強調的就是:你必須有「經驗」。此,從自然中,你能獲得什麼?能不能得到某種東西?還有,就精神層面來說,你能不能理解?你能否理性地、去學習、去觀察?又該如何去解釋?這些事情,都與東洋畫的學習相關,而我也有去了解了中國的歷史。在中國的整個大陸上,中間有條長江。然後呢,這條江的北邊、還有南邊,為什麼這些重要?因為那與地域環境有密切關係,所以要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它。最終,還是需要筆法。筆法啊,我真的下了很多功夫去學。總之,簡單來說,我真的學了很多、學得很深入。一旦陷入那種學習狀態,就會完全沉浸其中,甚至會忘了吃飯。
提問三:每當大家進到展場看到這系列的作品時,最常被問到的其中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每一張的女王頭都用不一樣的材質與手法來表現呢?」想請問在您選擇這些材質的過程中,是否有什麼考量?或者您想藉此傳達什麼意思呢?
是的,有的。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因為其實啊,因為我的性格裡有一點衝動、急躁的傾向。所以在選擇材料的時候,會在腦中立刻畫出一個畫面,然後開始聯想。「要用這個嗎?還是那個?」我會馬上做對比思考。「要把這個材料放進來嗎?」但最後我還是傾向於使用自然素材,因為我們也許得把人造的東西自然化。
所以像我冬天用過的暖暖包裡的粉末,平常都會撿這些東西當作材料,一邊撿一邊想:「這個以後應該能用得上吧!」後來我就把它和一種叫「Polyzo(聚合劑)」的東西混合調配起來,這個嘛,這其實早在以前我就開始用了。之前我畫過一個作品叫《Korea 獨島獨島》,可以讓我從這裡先簡單介紹一下嗎?
這三件作品的性格,感覺彼此一直在做對比。「這個擺在這裡對嗎?應該放這種嗎?」我會不斷思考。那是冬天,旁邊剛好有個暖暖包袋子。那包裡面有碎石粉。於是我就把那粉末裝進這個袋子裡,後來袋子表面因為高溫出現了小洞,那些粉末繼續放在溫熱的袋中作用。那些細粉末像松針一樣,一旦聚集起來就會變成塊狀的結構。我就是基於這樣的想法去形成這個作品的製作過程。當我做這作品時,是由很多微小顆粒開始製成的,許多小顆粒聚集,就會形成一個大結構。這整個作品就是在那樣的構思與過程中組成的。
在這個意義上,它可能也是我的代表作之一。在這件作品之前,其實我以前畫過獨島的畫作。雖然獨島的位置處於爭議地區,也常有衝突發生,但我不把獨島視為「紛爭的領土」,而是想像成城市人想逃離混亂,尋找療癒之地的心靈出口,在一片不喧鬧、寧靜的海洋中,我把獨島看作是一個人、一個生命的存在。因此,我以「專屬於我個人的休息之地」作為主題創作基礎。那也被一併放入這系列作品中,感覺是同一脈絡的延伸。獨島是位於韓國與日本之間、具有國際爭議的島嶼。在韓語中我們稱它為「독도(Dokdo)」。日語中則稱它為「주도(Takeshima)」。之所以發生爭執,是因為這片土地曾有軍事上的介入與爭奪。大家印象中的獨島,是一個吵雜而複雜的地方,但在我眼裡,獨島其實是個平靜的空間。即使身處紛亂,它仍是一座寧靜的城市、一個有平衡感的所在。因此,在那個系列中,我也做了名為《女王的頭》的「靛藍色系列」作品。
這系列作品是以超現實主義的方式創作的,實際上,它也和我之前對獨島的思考有關,就是當你在日常中,從自己身上慢慢釀出某種東西的時候,你就能成為那個閃耀的、真正的「自己」。而在這裡,「海」成了主角與背景。
提問四:那麼這件作品裡的「女王的頭」,是否就是像「獨島」那樣的概念呢?
不完全是。它們雖然都是島嶼,但這裡我想說的是「土地」、「根基」這樣的概念。它們其實更像是每個人內心的「休憩地」。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找到屬於自己的棲息之地。謝謝大家!
韓國最近下了暴雨,所以有些天氣不好。今天雖然非常晴朗,但聽說這裡今天和明天也會下雨。我從韓國來的時候有帶傘,早上在機場看到,幾百個人當中,只有我一個人帶著傘。總之我有備傘,聽說明天會下雨。
GEUMMONDANG (금몬당)
看到這麼多年輕人聚集在這麼小的空間裡,感到非常開心。在韓國,我們在室內也是穿襪子或赤腳的。這跟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會穿著鞋子進門,而這裡有種東方文化的親切感。韓國人習慣脫鞋後赤腳或穿襪在地上走,跟西方文化不一樣,所以在這裡看到大家在地上走來走去,讓我感到非常親切。
接下來我會簡單介紹作品,之後開放大家提問,然後就結束。
展覽名稱的由來與對「油畫」的想像
這是我的作品,名為《青色油畫》。即使不太了解我的作品,也有兩個共通點:第一是這些作品都是以「青色」為概念創作;第二是作品上沒有簽名。不是我不簽名,而是有時候簽在作品背後。因為這些作品製作時間很長,少則五年,多則十五年。例如這件作品,大約是十五年前開始創作的。即使簽好名,我可能之後又修改、再簽,再修改。因為作品是否完成,只有我自己能決定,如果我還不滿意,就會繼續修改。簽完名後仍覺得不夠好,就會把背面的簽名擦掉再改。
創作契機
我從大學開始就畫油畫,一開始是因為它是一個傳統又充滿歷史的媒材,我希望能從這樣的根基中找到自己的語言。油畫的可塑性很高,可以疊加很多層,也能慢慢修正,這很適合我這種創作節奏有時快速、有時又很慢的狀態。我一直很喜歡青色,但這個顏色其實很不好控制。它很容易變得沉重或平面,尤其當它大面積出現在畫面中時。但我又被這種不穩定吸引,會想試著去馴服它,或是讓它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我畫的青,通常會混很多其他顏色進去,不是單一的藍或綠,而是介於之間、變動中的顏色。很多人問我怎麼知道一幅畫完成了,其實那是很直覺的。我會一直盯著畫看,走來走去,感受它的整體狀態。有時候畫面會在某一刻突然「安靜下來」,那是我知道它完成的時候。如果我還想動它,就表示它還沒好。
大部分作品都是這樣的狀況,所以您看到的是經過很長時間、不斷修改的作品。還有因為我是用油畫顏料作畫,畫過油畫的人會知道,一層顏料乾燥時間很長。如果天氣冷,有時要一個月,至少也要一週才能乾。在乾之前無法再塗抹下一層,這就是油畫需要長時間的原因。相比之下,壓克力顏料三天就能完成,但油畫不行。此外,我經常重疊塗抹,所以作品需要花更多時間完成。就像剛剛介紹的那樣,我的作品基本上都花很長時間作畫。
使用青色及堆疊手法的故事
畫過油畫的人知道,油畫的顏色常常不令人滿意。雖然台灣氣候較熱,一週內可能會乾,但在韓國,有時一個月都不會乾,所以必須等待。在等待期間,我會再加上新的顏色、再塗抹。青色系是我用過最難處理的色彩,比紅色還難。青色是所謂的「生色」,只有顏料工廠能製造,直接使用會讓畫面像是波普藝術,但這種深層創作中,不能直接用,必須混色、層層疊加。
即使如此,畫家仍需透過身體與時間去「過濾」這些顏色,如果沒有這種過程,就無法呈現出屬於自己的顏色。所以這個青色我花了很多時間處理。我的每一幅畫作,底層其實都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但在持續加色、疊色的過程中,原來的畫面就被覆蓋,最後呈現出新的樣貌。我原本希望加入更多厚度與深度,但因為乾燥需要時間,加上展覽已經排定,只能在這個狀態下停止。作品說明大致就這樣,如果大家還想了解,我可以接受一些問題,邊聊邊介紹。
提問時間
問題一:作品中主要是青色,但中間也有白色,那些白色的位置有特別的理由或故事嗎?
這個問題很敏銳。一般畫家不會像我一樣把明亮的部分放在畫面下方。這是我作品的特色之一。多數畫作是把亮部放在上方,我則反其道而行,將亮色放下方,這是為了增加畫面的動態感,也是一種與其他畫家區隔的方式。
問題二:您曾提到 AI 的觀察和技術,您對 AI 技術的發展有什麼看法?
歷史上,照相機的發明曾經讓美術產生劇變,從傳統藝術邁向現代藝術。那時候,照相機的出現對畫家來說是一種危機。現在 AI 的出現也造成第二次危機。因為普通人也能輕易操作,許多事情都能被 AI 取代。
但 AI 有無法取代的部分,那就是人類的感性與直覺。即便 AI 再怎麼進步,仍有些只有人才能做的事,那些就是未來藝術家的價值與可能性所在。與其排斥 AI,不如積極運用它,這樣可以成為藝術家成長的基礎。我認為 AI 是一種能為人類所用的好工具,若能善加利用,將推動人類社會更進步。
問題三:創作時會設定主題或色彩方向嗎?若中途與原本想像不同,會怎麼處理?
我的創作具有明確的方向與策略性。通常會以某個主題或感覺為基礎,並積極地導引作品的走向。不過創作過程中常會出現與原來想像不同的結果,這時我會尊重新的流動,順應它,讓作品自然地演變。

展覽時間|即日起至 2025 年 8 月 31 日
展覽地點|流 THE FLOW(112台北市北投區豐年路一段37巷14號)
開放時間|每週三、五、六 11:00-18:00
展覽頁面|https://www.theflowartco.com/theplaceinyour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