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悔改之後,他為何仍然追殺大衛?──從掃羅的反覆看我們的內心戰場
這樣的反覆,不是掃羅一人的故事,也常常是你我的寫照。
---
一、悔改的情緒 vs. 悔改的意志
在《撒母耳記上》第24章,大衛在隱‧基底山洞中割下掃羅外袍一角,卻不殺他。當掃羅發現時,他深深地感動,哭著說:「你比我公義...我也知道你必要作王。」(撒上24:17, 20)
這時的掃羅看似真誠,情緒激動。但沒多久,他又再度起意要殺大衛。情緒的悔改來得快,也去得快,真正的悔改,不只是眼淚與話語,更需要意志上的轉向。
📍 反思: 我們是否常在感動中認錯,卻在環境壓力下又回到原路?
---
二、放不下的王位,放不下的控制權
掃羅害怕的不是大衛會奪王位,而是他自己將失去權柄與控制。神已經告訴他王位會轉給別人,他不願接受這個現實。即使一次次被證明神與大衛同在,他仍想靠自己的力量改變命運。
📍 反思: 當我們知道神的旨意與我們的期待不同時,我們是否願意交出控制權?還是像掃羅一樣,想勉強扭轉屬神的安排?
---
三、他看大衛是敵人,其實真正的敵人是「他自己」
掃羅口裡說敬畏神,心裡卻容不下神所揀選的人。他嫉妒大衛、害怕失去地位,但真正讓他一步步走向毀滅的,是他的不安、驕傲與缺乏信任神的心。
📍 反思: 我們生命中最大的對手,往往不是外在的人,而是內心的恐懼、嫉妒與不信。
---
四、掃羅的失敗提醒我們:悔改不是一次性的情緒,而是每天的選擇
掃羅曾悔改,卻沒有活在悔改中。他一次次「回頭」,卻從未真正「轉向」。他的信仰停留在嘴唇與淚水,沒有走進行動與改變。
📍 反思: 我們是否也曾真心悔改,但回到生活後,還是讓老我重新掌權?悔改,不是一次性的行為,而是每天一次次地順服神。
---
✨ 結語
掃羅的人生不是單一的惡,而是一連串微小妥協與不完全悔改的累積。他的故事像一面鏡子,映出我們裡面那個「明知錯卻仍做」的掙扎靈魂。
願我們的悔改不是一時情緒,而是意志的轉向;不是只說「我錯了」,而是開始活出「我改變了」。
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