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茄苳樹
走在路上,你有可能遇到一棵巨大、濃密、像撐開大傘的樹,這就是茄苳。它是台灣原生種的大型喬木,也是低地地下水源的重要指標物種。在台灣的低海拔地區,尤其是溪谷邊或地下水源區,只要環境適合,它不只會單獨長在路邊,還可能一棵接著一棵,形成一整片「茄苳林」,像是天然的綠色涼亭。
茄苳的樹幹摸起來粗糙不平,就像經歷了很多風雨後留下的皺紋,還會長出一顆顆像小包包的瘤狀突起。它的樹皮帶著赤竭色,有時會一層層脫落,或像薄薄的魚鱗片輕輕剝落。等它長成高大的巨木時,樹冠就像一把超大太陽傘,讓夏天經過的人都忍不住想鑽到樹蔭底下躲太陽,因此成了非常受歡迎的行道樹。
仔細看看它的葉子,每片葉柄的末端都會伸出三片小葉,就像三兄弟肩並肩站在一起,這種葉子叫做「三出複葉」。葉子的邊緣帶著小小的鈍鋸齒,摸起來有點粗粗的。等到結果的時候,你會看到樹頂掛滿了一串串漿果,遠遠看就像綠色或褐色的小葡萄。未成熟的時候是青綠色,成熟後會變成褐色。風吹過時,一串串果實在枝頭搖晃,看起來很像樹在輕輕晃動手上的飾品。
在台灣低海拔的老樹中,有「四大天王」:榕樹、樟樹、茄苳和楓香。茄苳土生土長,又能活很久,常常能長成村子裡最高大的樹木,於是就像榕樹、樟樹一樣,成為鄉里百姓敬拜的神樹。老茄苳那濃密的樹冠和粗壯褐色的樹幹,就像一位歷盡滄桑的長者,靜靜地守護著這片土地,因此它還有一個別名叫「重陽木」。
它的名字也很有趣。茄苳的正確唸法是「ㄐㄧㄚ ㄉㄨㄥ」。在清朝的文獻裡,這個名字寫作「加東」,到了日治時期才變成今天的「茄苳」。而它的俗名多半和紅色有關,例如「紅桐」或「赤木」,原因就在於它的樹汁是血紅色的。早期有人在伐木時,只要斧頭一砍下去,紅色的汁液就像流血一樣湧出來,這種畫面讓人覺得既驚訝又害怕,因此還衍生出不少靈異傳說。不過,這些故事多半是民間的想像,真正的科學原因只是它的汁液裡含有紅色的化學物質。
茄苳不只外型獨特,還非常實用。它的木材堅韌耐用、耐腐又耐水濕,所以可以用來做家具、建築材料、橋樑、船隻,甚至是礦柱和鐵路枕木。果實成熟後味道甜甜的,可以直接吃,也能拿來釀酒或醃成甘甜的漬物。它的種子含油量很高,可以榨成食用油,也能當作潤滑油。葉子還能入菜,把新鮮葉子塞進雞肚裡烤或煮,就變成了風味獨特的「茄苳雞」,把葉子曬乾後則能像茶葉一樣沖泡,甚至還能作為農田的綠肥。
雖然茄苳不會像楓樹一樣秋天會換上亮眼的紅衣或是像白千層有很特殊的外型,但它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著人們。它是炎炎夏日的遮陽傘,是土地水源的守護者,也是許多鄉村老故事的主角。
下次走在路上,不妨抬頭看看,觀察一下很多你可能從來沒注意過的植物,有著有趣外型和故事。最重要的是,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你願意抬起頭、靠近一點,就能發現這棵樹的美。
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行道樹的故事,歡迎追蹤我,每週二晚上都會介紹一種都市常見的行道樹喔!
參考資料:
認識植物。茄苳。莊溪。(檢索日期:2025/08/05):
http://kplant.biodiv.tw/%E8%8C%84%E8%8B%B3/%E8%8C%84
茄苳 Bischofia javanica。陳玉峯。:
https://upon-forest.com/pdf/5-1-2.Bischofia%20javanica.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