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幕系列]第十四篇|別再害怕風險:重新定義風險,擁抱人生更多可能性──風險控管的第一課

更新 發佈閱讀 21 分鐘

摘要

我們常把風險視為威脅,選擇退縮以保安全,卻在無形中失去更多可能。
本文從資源配置延伸,重新定義風險為「不確定中的波動機會」,並以四層資源框架說明其影響。
文章指出,控管風險不是追求零失敗,而是保留再試一次的力氣,避免陷入後見之明與資源不足的陷阱。
透過資源盤點與風險字典的建立,我們能逐步累積承擔的底氣,在未知中仍保有選擇與行動的自由。

✍ 引言:從資源配置,走進風險的現場

還記得我們前幾篇文章聊的是資源配置——

怎麼把有限的時間、心力、金錢,擺在最適合的位置,

讓它們同時支撐現在,也能穩穩托住未來。


那時候,畫面就像在下一盤關於自己的棋。

你盤點手上的資源,一格一格推演,

想清楚哪些要先守住陣地,哪些可以佈局出擊,

一步步擺好,讓局勢穩下來。


但現實生活,從來就不是這麼安靜的棋局。

對手有時不是人,而是突如其來的變故——
一場疾病、一場毫無預兆的意外、
一個原本不在預期裡的改變。


這些事件來得突然、打亂節奏,

而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不是處理、不是面對,

而是先退縮、避免損害、努力穩住狀態——

就算只是暫時穩住。


你可能會對自己說:還是穩一點比較好,不冒險,是負責任的選擇。

但那其實不是選擇,

而是一種自我安撫的說法,

讓你暫時不用面對那份無力與未知。


但,真的只有這一種選擇嗎?


當我們一次次在混亂中退縮,

久了,不只是風險被隔絕,

連「開創新局面的機會」也一起被封鎖了。


原本也許只是短暫的修正期,

最後卻變成了長期卡住的死局——

因為我們根本沒給自己機會再試一次。


所以這一次,

我們想邀請你重新想一件事:

如果我們一開始就把「風險」視為該避免的壞東西,
那麼在衡量人生選擇時,
我們用的那把尺,很可能從一開始就量錯了。



重新定義風險|不是失敗,是一種還沒揭曉的可能

「風險」這兩個字,一跳進腦袋,

你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不是——糟糕、損失、後悔

可能是放下原本安穩的生活,踏出一步去嘗試新挑戰;

可能是在狀態尚未完全穩定時,就決定承接一個高壓且挑戰性的任務;

可能是在人際關係中,選擇正面回應一次重大誤解或衝突;

又或者,是做出一筆可能影響多年積蓄的投資決策。


這些,在我們熟悉的情景和想法裡 ,

很自然就被歸到「風險」那一欄,

甚至被貼上標籤:衝動、失誤、不夠成熟。


久而久之,我們學會了避開風險,

彷彿只要「不出錯」,人生就會走在正軌上。

但真的這麼簡單嗎?


在「圓圓小教室」的視角裡,

我們想邀請你換個角度看待風險——

風險,其實是資源在「不確定性」下的波動機會。


它的本質,不是好也不是壞,

而是一種還沒揭曉的狀態:

可能會下跌,造成損失;

也可能上升,打開新的機會;

更多時候,它只是靜靜地懸在半空,

等待我們給它一個落點。


而它最後會落在哪一端,

關鍵不在風險本身,

而在於我們願不願意換個角度去面對它,

試著為自己設計一種能接住風險衝擊,也能從中累積經驗與資源的行動方式。



為什麼要管理風險?|因為資源,不只是拿來固守的

想像你現在擁有的資源,不只是金錢與時間,

而是涵蓋整個人生的四個層級:

  • 存在時間:你還能活著經歷這個世界多久。
  • 個體本體:你的身體、心智、情緒與經驗累積。
  • 中介互動:你與他人、制度、社群之間的連結網絡。
  • 物質條件:支持你生活的金錢、空間與基礎設施。


每一層資源都有它的限制與流動性,

也都有可能在某個時刻出現風險——被打亂、失衡,

甚至陷入只能苦苦固守、無法轉化的耗損局面

而風險控管,說到底,就是保護這些資源不被突發狀況瞬間掏空的能力。



🌱 當你願意直面風險

你會發現,資源可以被擴張——

甚至,在不確定裡長出新的可能

  • 新的嘗試帶來技術與經驗的累積(第二層)
  • 與不同人合作,打開意想不到的關係與資源通道(第三層)
  • 透過規劃與行動,將有限的存在時間轉成有價值的經歷(第一層)
  • 而這些轉換,也會逐步反映在你的收入、生活條件與選擇自由上(第四層)


這樣的成長不是線性的,

而是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有底氣、越來越能承接更多的可能。



🪞 當你總是選擇逃避風險

資源的萎縮可能不會馬上發生,

但它會在你不知不覺中,慢慢侵蝕你的內在系統與外部支持:

  • 你開始習慣不去挑戰、放棄深度連結、任由生活被外在安排牽著走
  • 你的身體與心智進入疲乏模式,失去成長與修復的可能性
  • 你的時間被困在無效循環裡,日子像是咬牙撐著過
  • 你的選擇變少,人生像是被越框越窄,最後連「想改變」都變得奢侈


就像一株從未離開溫室的植物——

短期看來沒事,葉子也還翠綠,

但一旦搬到戶外,一場風雨就可能讓它無法存活。


真正的脆弱,往往不是出現在大災難之後,

而是長期不面對、不練習、不修復,最後──

讓我們連出錯的餘裕都失去了



風險不是敵人,

它其實是一位教練——督促我們重新評估資源、

鍛鍊轉換能力與擴張選擇的範圍。


當你懂得管理風險,

你不是變得「更會躲避失敗」,

而是更有能力讓失敗不致於拖垮你的人生,

甚至進一步幫助你成長,累積出下一次的機會。



心理基礎|勇氣,不是無所畏懼,而是準備好去承接

阿德勒曾說,

人生有三大任務——工作、交友、愛情——

這三大任務沒有一項是我們可以「百分百掌控」的。

每一段關係、每一次嘗試、每一場選擇,都包著一層層的不確定。

也就是說——

我們想要活得有連結、有意義,就勢必要接觸風險。


但很多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地選擇逃開。

因為內心那個小小的聲音太真實了:

  • 「我怕自己沒有準備好。」
  • 「我怕一次錯誤,就把所有努力都毀了。」
  • 「我怕當一切崩盤時,我連重新開始的力氣都沒有。」


想過離職,卻卡在對存款的焦慮。

想換跑道,卻被過去投入的努力綁住不敢放手。

想離開一段痛苦的婚姻,卻害怕人生會全面崩塌。


你是不是也有過那種感覺——

還沒真的走上去,就已經在心裡模擬了十幾種失敗劇本,

每一種都讓你覺得:不行,我沒辦法承受。


所以你選擇按下暫停鍵,說服自己「再觀察看看」、「還不是時候」。

但心裡知道,那份退縮,不只是謹慎,

而是藏著一種深層的恐懼:

怕當一切崩盤時,你已經把自己掏空,
卻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接住你——
沒人伸出手,而你也沒力氣再從深淵爬起。



真正的勇氣,不是「不怕風險」,

而是明明知道會有風險,還是願意往前走,因為你相信——

就算真的摔倒,我也有能力修復、重來。


那份「我可以承接自己」的底氣,

不是靠衝動、也不是靠鼓舞,更不是靠盲目自信。

而是來自於你曾經一點一滴累積過的經驗:

你曾經撐過傷害、收拾過混亂,也曾在跌落後重新爬起來過。


那份底氣,不張揚、不戲劇化,

但它會在你遲疑時,悄悄撐住你,提醒你:

「這個風險我不一定贏得起,但我承擔得住。」


這才是阿德勒口中的「勇氣」。

不是一種爆發的力量,而是在日常里培養出對自己的信任。

它會幫助我們,在仍然有限、仍然未知的現實中,

獲得依然可以行動的力量。



第二層洞見|控管風險,不是為了萬無一失,而是保留再試一次的力氣

你是不是也曾這樣想過:

  • 「我想換工作,但我不敢輕舉妄動,萬一失業怎麼辦?」
  • 「這個合作案很吸引人,可是我沒把握成功,就不太敢答應。」
  • 「想試試看自己的創作,可是想到一堆可能的失敗,就不敢開始。」


很多人以為,風險控管的目標,是讓事情變得安全穩妥、失敗機率歸零。

但現實世界不是這樣運作的——

只要這個世界還在變動,零風險,就只是幻覺。


真正穩定的人,不是因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保證成功,

而是他確保:萬一失敗了,我還能再來一次



想像一下,如果一件事的成功率只有 10%,

你只試一次,機率就是 10%;

但如果你能試十次,成功機率就逼近 65%。


重點不是你每次都贏,

而是你還有籌碼可以再走下一步


風險控管的關鍵,不在於消滅風險,

而在於設計一個「就算這次沒成功,也不至於崩盤」的空間。

我們把它叫做:「保留嘗試的空間」。


在四個資源層級裡,這個保留嘗試的空間都可以具體描繪出來:

  • 存在時間:這是你最根本、最有限的資源,別讓每次選擇都用盡全部的時間與生命力。
  • 個體本體:身心的能量不是無限供應,別讓每次挑戰都把你榨乾。
  • 中介互動:讓自己不至於單打獨鬥,要有人可以商量、要有系統可以承接。
  • 物質條件:別讓一次失敗就把積蓄掏空,設立緩衝資金、分散投入,把風險分散在更廣的結構裡。



問風險問題的時候,不要只問「會不會成功?」

更關鍵的問題是:

「就算失敗,我接得住嗎?」


當你知道自己有辦法接得住,

你就不再需要用一口氣賭全部、也不再被完美預測所綁架。


風險,從壓力,變成了一種策略:

每一次錯誤、每一次調整,

都是累積經驗與判斷力的踏板。



拒絕風險的代價|你以為是在保護自己,其實是在關掉未來的可能性

有時候,我們以為只要不動,就不會錯。

只要不冒險,就能保住現有的一切。

但這種選擇,看起來像在保護自己,

實際上可能是在關起一扇又一扇本來可以通往可能性的門。


日子還是過得下去,但某些東西會慢慢失去——

你的行動力、你的選擇自由、你的未來空間,會一點一滴地縮水。


你可能不會立刻感覺到,

但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

以前你想換工作,是「不敢」;

現在你想換,已經變成「換不了了」。


我們很容易把三件事混在一起:

  • 有膽識 → 就一定會成功?
  • 沒資源 → 就不該考慮風險?
  • 成功了 → 就代表當初的選擇是對的?

這些聽起來有道理,但其實都藏著陷阱。



🪤 陷阱一:成王敗寇的後見之明

當一個人成功了,大家會說他「有遠見」、「眼光好」。

但如果他失敗了,哪怕他曾經準備得很周全、深思熟慮,

人們也只會淡淡地說:「他太衝動了。」

我們的社會,很少願意看見那個努力準備卻沒被幸運選中的人。



🪤 陷阱二:沒資源就不能選擇的無力感

你是不是也曾這樣想過:

  • 「我沒後盾、沒存款、沒人脈,怎麼冒險?」
  • 「是不是只有夠強的人才有資格做選擇?」
  • 「我是不是只能繼續苦撐,直到哪天命運肯放我一馬?」


但事實上,行動的邏輯應該反過來

不是因為你資源多才去做選擇,

而是你先搞清楚自己面對的是什麼風險,

再去盤點你手上有哪些資源可以承接,

然後——設計出一種你可以負擔得起的行動策略



成功從來不是選擇前就能保證的結果

它只是所有可能性中的其中一種。

你可能會跌倒,也可能會走錯,


但如果你連動都不動,

真正錯過的,不是一次機會而已,

而是你未來可以成長的可能性

還有——你面對未知時的那份韌性

也會隨著時間,一點一點地枯萎。


所以,與其問:「這樣做會不會失敗?」

不如問:「我願不願意為這次的機會,設計一種我能承接的嘗試方案?」



建立承擔系統|真正的底氣,是設計出你接得住的方式


你有沒有想過——

那些看起來「很敢行動」的人,

其實不一定比你勇敢,

他們只是比較會設計出:「我承受得住」的行動方式


不是瞎衝,也不是無敵,

而是他們習慣在動身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 哪裡可能會出錯?
  • 出錯了,我有沒有緩衝策略?
  • 最壞的狀況是什麼?我真承受得起嗎?
  • 如果事情沒照預期走,我要怎麼補救、怎麼修正、怎麼繼續走下去?


就像受過急救訓練的人,

遇到突發狀況的時候,心裡還是會慌,

但手會動,因為他們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


這種「接得住」的能力,不是靠個性撐起來的,

而是靠一整套用嘗試和經驗磨練出來的系統。



你可以從這幾個方向開始,建立自己的承擔配備:

  • 🔍 資源盤點:我現在有哪些東西能動用?哪些是匱乏的?
  • 📉 容忍範圍:如果真的失敗,會損失什麼?我能承受到哪種程度?
  • 🌡️ 狀態偵測:我最近的情緒與身體狀態如何?需不需要先調整一下狀態?
  • 🧳 預備包設計:我願不願意先把這些備案、支持、退路,收進行動前的配備清單?

這些問題,不是為了讓你更焦慮,

而是讓你在面對風險前先做好充足的準備



你不需要一開始就挑戰高風險的選項,

也不是要讓自己變成無所畏懼的人。


比較實際的做法是:

從一件你覺得「有點風險、但可以嘗試」的小事開始

可能是:

  • 嘗試一個新做法,不用保證成功
  • 向上溝通一次自己的需求
  • 把備案列出來,真的發生變故時照著走一次


這些看似微小的行動,

其實就是在鍛鍊你的風險承接系統——

你會發現:

每次試探的過程,都是在調整你的評估能力、

強化補救機制,也讓你越來越清楚自己能承擔到哪裡。


風險控管,不是從「避開失敗」開始,

而是從「預備好自己,就算失敗也能撐過去」開始。

這份從嘗試中累積出來的底氣,才是真正支撐你行動的力量


最後讓你願意往前走的,

從來不是哪天忽然什麼都不怕了,

而是你慢慢練出一種很穩的感覺,能告訴自己:

「就算這一步走得不夠好,我也還有能力站起來。」


這份穩定,不會讓你沒有風險,

但它會讓你在風險裡,有勇氣向前走。



建立個人風險字典|把別人貼的紅標籤,換成你自己寫的說明卡

有時候,我們不是沒選擇,

而是每一條路,看起來都危險得要命。


不是不想走,而是心裡不斷冒出這種聲音:

  • 「萬一我承擔不起呢?」
  • 「萬一我出了差錯,沒有人會幫我收拾?」
  • 「萬一我只是看起來像在選擇,其實只是衝動?」


這時候,問題不見得在於風險本身有多大,

而在於——我們怎麼看待那個風險,以及我們擁有多少可以承接的資源



我們大多沒有被好好教過這件事:

什麼叫做風險?什麼又叫安全?
這中間的那把量尺,是怎麼刻出來的?


很多時候,這把尺不是我們自己拿筆畫的,

而是別人的經驗、社會的共識、制度的限制、現實的挫折,

一點一點替我們刻上去的。


對某些人來說,「轉職」是新的開始:

  • 他們有舊同事可以介紹、有專業社群可以求助
  • 有信用良好的貸款額度,或足夠撐三個月的存款
  • 就算先接案試水溫,也有地方可以窩、有家人可以借住

這些看不見的東西,其實都是資源——

人脈、制度保障、空間條件、金錢緩衝。


但對另一個人來說,轉職像是掉進無底黑洞:

  • 沒有人可以問、沒有人脈可以介紹、離職就等於斷糧
  • 一旦搬出宿舍就得付房租、通勤變困難、身邊也沒有支援系統可以依靠

於是他不是不想改變,而是心裡清楚——這條路,我走不起


再看另一個例子:

「在工作場合說出自己的感受。」


對某些人來說,這是誠實與界限的展現,

背後有匿名通報機制、有照顧員工的制度、有文化鼓勵回饋。

他知道說出來不會被攻擊,反而可能帶來支持。


但對另一些人來說,一旦開口,就等於掉進危機:

  • 他可能被貼上「情緒化」、「不專業」的標籤
  • 也可能被排擠、被冷凍,甚至直接失去那份工作——
    在沒有備用收入、沒有生活支撐的情況下,說話的代價太高。

這些恐懼,有些來自過往的經驗,

有些則來自——你其實知道,一旦開口或轉身,周圍能倚靠的資源早已所剩無幾。


而更困難的是——我們怎麼看待這樣的處境,

很多時候,是照著別人幫我們畫好的風險比例尺,

一不小心就把「可以試的機會」,看成了「不能承受的錯誤」。



與其繼續照著別人畫的風險比例尺走,

不如開始慢慢寫出自己的「風險字典」。

你可以試著這樣問問自己:

  • 哪些事情,對我來說,是「不能承擔」的?(而不是別人說不能)
  • 哪些錯誤或失敗,其實沒有我想得那麼可怕?
  • 我有哪些緩衝資源?這些資源來自誰、靠什麼維繫?
  • 有沒有什麼事,即使有風險,我也還是想試一次?


這份字典不用一次寫完。

它會隨著你經歷更多事,認識更多人、建構更多支援而慢慢更新。


但重要的是:你開始命名了

風險,不再只是模糊不安的一團陰影,

而是一張你可以攤開來、標註註解、決定怎麼走的探索地圖。


當你有了這張地圖,

你就不會再只是被逼著避開危險區,

而是可以選擇靠近、繞道,甚至有一天說出:

「我知道這裡有風險,但我知道自己該怎麼走過去。」



懂風險|不是為了避開它,而是讓人生更有選擇

風險本身,不是壞東西。

真正讓我們怕得說不出話的,

往往是我們還沒看清它,就已經在腦海裡替它貼上了「毀滅性」的標籤。


它其實比較像一張還沒翻開的牌——

可能是失去、是繞路;

也可能是轉彎、是打開新的出口;

更多的時候,它是一段讓我們學會修復、學會設計人生的路徑。


我們不可能控制所有變數,

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充足的資源,說走就走。


但我們可以做的是:

  • 辨認風險的樣貌,不再一概而論地退縮;
  • 盤點手上的資源,知道自己能從哪裡開始;
  • 設計一套承接的方式,讓風險不至於擊垮我們的人生。


這時候,風險就不再只是威脅,

它會變成——你的人生地圖上,那些通往未知可能的過渡地帶


是的,有些風險會讓你變強;

有些會讓你跌倒、疲憊、甚至懷疑自己當初為什麼會選這條路。


但比起一輩子沒走出過舒適區的「安全」,

更值得的,其實是:

我有選擇權,也有承擔後果的能力。



這份力量,不是別人給的通行證,

也不是靠天分或運氣換來的幸運光環,

而是你一次次累積出來的:

  • 你練習辨認風險的邊界,不再用恐懼篩選人生的道路;
  • 你學會設計自己的緩衝系統,而不是每次都孤注一擲;
  • 你跌倒後,曾經很狼狽地站起來,擦乾眼淚繼續調整步伐;
  • 你慢慢接受,選擇會有代價,但那份代價也能被你承接。

這些,才是真正的勇氣系統


你不需要等到哪天萬事俱備、信心爆棚才出發,

因為沒有人能保證下一步是成功還是摔跤。


真正重要的,是你願意一次次試探、一次次調整,

在錯過與嘗試之間,慢慢長出你承擔與選擇的能力


所以,下次當你問出那句:

「這樣做會不會太冒險?」


不妨停一下,換個方式問自己:

「這,是我願意承擔的冒險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麼不管結果如何,

你都已經不是那個只是被推著走的人了。


你正在練習握住自己的方向盤——

帶著選擇的自由,

也帶著修復與重來的力量,往下一站前進。



「開幕系列」的各篇文章都有制作語音摘要,
🎧 若想收聽 Podcast,請點擊圓圓小教室
也可於 Spotify、KKBOX、Apple Podcast、YouTube 搜尋「圓圓小教室」收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心智設計沙龍
4會員
34內容數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 是一個溫柔、卻有系統的練習空間。 我們陪你慢慢練習—— 建構思考架構、整理知識節點、設計屬於自己的節奏; 練習與人合作,也學會與 AI 對話。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是為那些想在混亂中活得更清楚、更穩定的人而設
2025/08/15
這篇文章探討中年和老年期的生活挑戰,並提供運用AI對話來釐清自身狀態和調整步伐的方法。文章以兩個真實案例「李哥」和「老陳」的故事,說明壯年期承擔多重角色的壓力,以及老年期退休後生活重心轉換的困境,並提出資源配置策略,協助讀者找到生活的重心和價值。
2025/08/15
這篇文章探討中年和老年期的生活挑戰,並提供運用AI對話來釐清自身狀態和調整步伐的方法。文章以兩個真實案例「李哥」和「老陳」的故事,說明壯年期承擔多重角色的壓力,以及老年期退休後生活重心轉換的困境,並提出資源配置策略,協助讀者找到生活的重心和價值。
2025/08/08
本文探討青年期資源配置的課題,以「生命藍圖」的概念,引導讀者釐清自身階段性挑戰。文章包含三步驟反思問題、決策分析,以及一個名為「圓圓小教室GPTs」的AI對話系統,協助讀者聚焦問題,建立有效的自我探索方法。文末以個案「小莉」的例子,展現如何運用AI輔助資源配置與決策,幫助讀者開啟與AI的有效對話。
2025/08/08
本文探討青年期資源配置的課題,以「生命藍圖」的概念,引導讀者釐清自身階段性挑戰。文章包含三步驟反思問題、決策分析,以及一個名為「圓圓小教室GPTs」的AI對話系統,協助讀者聚焦問題,建立有效的自我探索方法。文末以個案「小莉」的例子,展現如何運用AI輔助資源配置與決策,幫助讀者開啟與AI的有效對話。
2025/08/01
我們常以為選錯是因為不會規劃,其實背後常藏著未被察覺的匱乏與價值排序。 本篇從心理學視角拆解「資源錯置」的深層機制,透過必要/有利條件架構與潛意識劇本的辨識,幫助讀者看清選擇邏輯。 文末提供三步驟實作,從小範圍調整資源配置開始,逐步脫離內在慣性,拿回人生的選擇主導權。
2025/08/01
我們常以為選錯是因為不會規劃,其實背後常藏著未被察覺的匱乏與價值排序。 本篇從心理學視角拆解「資源錯置」的深層機制,透過必要/有利條件架構與潛意識劇本的辨識,幫助讀者看清選擇邏輯。 文末提供三步驟實作,從小範圍調整資源配置開始,逐步脫離內在慣性,拿回人生的選擇主導權。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