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篇|你以為在選擇,其實是匱乏在指揮,重新奪回資源配置權-資源配置的第二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 為什麼我們總是把資源投入錯的地方?——從價值觀與匱乏感看見選擇背後的隱藏推力




一、引言|資源為何總是用在「看起來不太值得」的地方?

你有沒有過這種感覺?

明明知道自己該休息,卻又不自覺接下新的任務;

早就說過要節制花費,卻又在特定場景一再破戒;

或是心裡知道某段關係沒有回報,卻還是忍不住投入情緒、時間、金錢……


說不上是哪裡不對,但回過頭來常常有一種淡淡的疲憊──

「我是不是又做錯了什麼選擇?」


說來奇怪,我們早就知道資源是有限的。

我們也學過怎麼做時間管理、怎麼規劃預算、怎麼安排優先順序。

但奇妙的是,知道歸知道,真的在做選擇時,好像有什麼看不見的東西在牽引我們的手。


不是邏輯錯了,也不是判斷失誤,而是——

有時候,那個幫你做決定的人,其實不是你理性的腦,而是你內心某個還沒被看見的「匱乏」

這一篇文章,想邀請你回頭看看這個更深的問題:

你把資源用在哪裡,其實藏著你在乎什麼、渴望什麼、害怕什麼。


而當這些東西沒有被好好看見、理解、承接,

它們就會悄悄跑進你的選擇裡,

變成你總是選擇某種關係類型、總是對某些人特別寬容、總是為某種期待付出過多的原因。


甚至,它會讓你一次又一次把資源丟進一個「好像值得,但其實換不到你想要的東西」的無底洞裡。


說到底,我們都不是真的不會規劃資源,而是:

「沒有察覺,是誰在背後偷偷下了選擇的指令。」


那是一套從小就默默建立的價值排序與匱乏感組合,

它會讓我們在還來不及思考之前,就已經做出反應。


所以這一篇,我們會從兩個面向出發——

  • 你怎麼衡量每個選項的價值?(價值觀)
  • 你為了填補內心的哪個洞,願意忽略現實與代價?(匱乏感)


而這兩股力量,會怎麼影響你看似理性的選擇?又該如何練習重新拿回主導權?

讓我們一起慢慢往下走。



二、價值觀 × 匱乏感:資源配置背後的兩股主導力

當我們感到疲憊、資源被耗盡時,常常第一個反應是:「是不是我不夠會安排、不夠會規劃?」

但如果仔細回頭看,每一次你把時間、注意力、情緒、金錢投入某個方向的時候,

背後真正在推動你的,通常不是效率,也不是計畫表,而是你內心的一套排序系統。


這套排序,主要由兩股力量組成:

  • 一種叫做價值觀:你覺得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應該優先被完成」
  • 一種叫做匱乏感:你覺得什麼是「自己欠缺的」、「非得補上的」、「如果得不到就會不安的」

這兩者會共同決定:你把什麼事放在前面?又願意為了什麼,投入超出常理的資源?



🎯 價值觀:你以為是選擇,其實可能是內建的預設設定

我們常以為價值觀代表的是「我想成為怎樣的人」,但事實並不總是這麼理想。

很多人的價值觀,並不是經過思考後選擇的,而是從小被灌輸、默默內化的結果。

它可能來自父母的期待、社會的評價、文化與習俗,甚至是你為了在某段關係裡獲得愛而學會的一種妥協。


久而久之,你就把這些「外來的聲音」當成了自己的聲音。

你會說:「我就是這樣的人」,卻不太能解釋為什麼這樣對你這麼重要。


更複雜的是——

這些價值觀,有時候彼此之間是矛盾的:

  • 你想要自由,但又深信「穩定才是安全的」
  • 你說重視誠實,但又總是在壓抑真實想法,只為了讓別人喜歡你
  • 你說自己要獨立,但每當做決定時,又渴望有人能幫你兜底

這些內部衝突,會讓你在做選擇時陷入反覆掙扎。

你不是沒有標準,而是你的標準裡有太多互相拉扯的東西。


所以價值觀不一定代表你「知道自己要什麼」,
它有可能只是你「還沒看清自己為什麼這麼選」的起點。



🌀 匱乏感:讓你不計代價,也想換到一點安全感

相對於價值觀的排序邏輯,匱乏感則是來自內在深處的渴望。

它通常不講理,也不算效益,只在意「我受不了這個空缺」。

  • 害怕不被肯定 → 總是超時工作、追求完美,甚至過度自責
  • 害怕沒人需要自己 → 總是主動支援別人,卻忘了自己資源也有限
  • 害怕失去關係 → 不敢表達需求、不敢說不、不敢離開


這些選擇看起來像是「有彈性、有擔當」,但其實是被內心的焦慮推著走

你會覺得很累,但又會說服自己:「這是我的責任」、「我應該撐住」。

但真正讓人枯竭的,往往不是做了多少事,而是你為了填補匱乏而反覆投入,卻怎麼也填不滿。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想問:「如果價值觀可能是錯的,匱乏又這麼強烈,那我還能相信什麼?」


我們當然不可能完全脫離這些影響,但至少——

我們可以學會辨認自己當下是被哪一種力量推著走。


而要做到這件事,我們需要一個清楚的參照系統,來幫助我們梳理這些條件與選項之間的排序邏輯。



三、看懂一套決策分析邏輯:怎麼用「條件+排序」來拆解選擇

有時候我們會說:「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選。」

但更多時候,問題不是我們不會選,而是我們其實沒把選擇的結構看清楚。


這一段,我想帶你認識一個簡單但非常實用的邏輯架構,

它來自商業與管理領域,叫做「決策分析」。

雖然它原本是拿來幫企業做資源配置、風險評估、方案選擇,

但其實放進我們日常生活裡也很好用。


而且,它不是要幫你決定什麼是「最好」的選項,

而是幫你釐清——

「這些選項之間,究竟是誰滿足了什麼條件,又誰踩到了什麼底線?」



🧱 第一步:把條件分成「必要」與「有利」

當我們在做選擇時,內心其實會同時考量很多事情,但這些事情不應該混在一起評估。

我們需要先拆開來看:

❶ 必要條件(Must-Haves)

這是不管有多少好處,只要沒達成就直接淘汰的底線條件。

例如:

  • 租屋費用不能超出預算上限;
  • 你接的合作不能違反你基本的倫理信念;
  • 一份工作不能影響你照顧家人的責任。

它不是加分項,而是篩選器——不符合就不用再比了,因為根本進不了你的「考慮池」。


✅ 但這裡要提醒你一件事:

很多人在設定「必要條件」時,會忽略現實的限制,
例如:你想進餐飲業,卻堅持週末一定要休假;
或是你想從事創作類工作,卻希望有穩定的月薪與零加班。


這不是說你不能有要求,而是你要看清楚背後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你要的可能不是「週末休假」,而是「一段固定、能安心喘息的時段」;

你在意的也許不是「高收入」,而是「穩定性與被尊重的專業對待」。


🔍 當我們能把表面的條件轉譯成核心需求,就更有機會在現實中找到更合適的替代方式。



❷ 有利條件(Desirables)

這些是選項的「加分項」,越多越好,但不是沒有就不能選。

  • 通勤方便、主管溫和、團隊氣氛好
  • 可以遠端工作、有發展性、有學習空間
  • 工作內容有趣、地點漂亮、名氣大……

這些條件會因人而異,但他們之間應該要有排序。

有些人重視自由,有些人重視學習,有些人重視收入穩定——

問題不是「你選哪一個」,而是「你知道自己最在乎哪一個嗎?」



🎯 第二步:先把底線守住,再來看怎麼取捨

當你釐清了哪些是絕對不能退讓的條件(必要條件),

再來就能開始評估哪些選項能夠在「有利條件」上滿足得更多。


很多人選擇困難,不是因為想不清楚,而是——

「在還沒弄清楚什麼不能退讓之前,就已經想要全部都滿足。」


而現實幾乎從不讓我們「什麼都要、什麼都好」。

所以會選擇的人,其實不是掌握了更多資源,而是知道:

  • 哪些地方不能退讓,因為那是底線;
  • 哪些地方可以彈性,因為那是加分項。


這一套邏輯,乍看之下很理性,甚至有點像 Excel,但其實它背後有一個溫柔的提醒:

你不需要一次選出完美的答案,
但你可以一次看清自己怎麼選的邏輯。


但說到這裡,你可能也會發現一件事:

我們有時候不是不懂這套邏輯,

而是——還沒開始分析,決定就已經做完了

比如某個選項明明踩了紅線,但你還是覺得它好像不錯;

或是明明有另一個更穩定的方案,但你總是選擇風險更高的那一個。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接下來,我們要來談談:潛意識的「快速決策系統」,

是怎麼在你還沒反應過來之前,就已經替你選好了路。



四、潛意識的快速運算系統:你還沒選,反應已經先選了

我們剛剛談到決策分析的邏輯:

拆開條件、排定順序、評估選項……聽起來清楚又合理。

但你有沒有發現——

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來不及走完那一套流程。


選擇早就做了,只是我們以為自己還在考慮。


你也許有過類似的經驗:

  • 一看到某個人,就莫名好感或強烈排斥
  • 想換工作前列了一堆條件,但最後還是選了「感覺比較對」的那一個
  • 明知道某個選項風險高、回報低,但心裡就是無法放下它

這不是你不理性,而是你的大腦有一套「預設反應模式」——

它會在你還來不及思考時,就已經根據過去的經驗,幫你跑出一個初步的結論。



🧠 這套系統怎麼運作?你每天都在用,只是不知道而已

我們的大腦為了節省資源,會使用一套稱為「捷思(heuristics)」的快速判斷工具,

它就像一組生活捷徑,幫我們在資訊不足、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快速作出反應。

常見的幾種模式包括:

  • 代表性捷思:根據某件事「看起來像不像」來判斷它屬不屬於某種類型
例如:這個面試官穿著保守、語氣嚴謹,看起來應該不太接受創意型簡報 → 所以你放棄原本想呈現的方式
  • 可得性捷思:根據某個念頭或經驗「浮現得多快」來判斷它的重要性或頻率
例如:你最近剛聽說朋友失業,就會高估換工作的風險,即使你其實早已有退路
  • 錨定效應:第一個資訊點變成後續評估的基準
像是原本預期薪資是45K,但對方開40K時你竟然覺得還不錯,因為腦中不自覺被「35K也有人拿」這個印象拉低了標準

這些捷思,其實在生活中很有用。

它們幫助我們節省思考力、迅速反應、在緊急狀況中做出應對。

但問題是——

這套系統不一定準,尤其在選擇重大的事情時,反而容易出現系統性偏誤。



🌀 還有一種偏誤更難察覺:我們習慣「走熟悉的劇本」

除了捷思,大腦還有一種更深層的「慣性選擇機制」:

它會優先選擇那些你過去常用的劇本


也許你總是:

  • 選擇退讓,因為那讓你覺得比較安全
  • 選擇逞強,因為你習慣用努力換來肯定
  • 選擇壓抑情緒,因為那看起來比較值得信賴

這些模式可能曾在某個時期幫助你撐過難關

但當它們變成自動化反應,就會開始卡住你,甚至耗損你。


你以為你在自由選擇,但其實——

「是舊劇本在幫你選,潛意識只是在維護熟悉感與可控性。」



🎯 那我們該怎麼辦?不是否定直覺,而是學會辨識出來

我們當然不能也不需要完全否定潛意識的運作。

畢竟我們無法每件事都跑一次完整的理性分析,那太耗腦力,速度也太慢。


但我們需要做的,是:

  • 當感覺很強烈時,先停一下,問問:「這個直覺,是哪來的?」
  • 當反應很自動時,問問:「這是不是又是我熟悉的劇本在出現?」

這些提問,不一定能立刻改變你要怎麼選,

但它會讓你從「自動運行」切換到「有意識參與」。

這個切換,就是你重新奪回資源配置權的機會



五、匱乏會悄悄把你推向命運的重演

「那不是選擇,而是循著未被看見的腳印,悄悄走進熟悉的輪迴。」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如果你曾經有過這些經驗,可能就懂了:

你一次次把時間與心力投入到關係中,只因為對方稍微肯定你一下,你就覺得「這就是值得我付諸努力的人」。

但最後回過頭才發現,你只是被需要的錯覺套牢,而對方真正看上的,是你的資源與體貼——不是你這個人。


你害怕被丟下,所以在一段感情中極度忍讓、壓抑情緒、無止盡的付出,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玻璃心、太敏感。

但你明明知道,這不是愛,是一種如履薄冰且隨時會碎裂的關係。。

你渴望被理解、渴望有真正靠近你的人,所以當有人展現一點溫柔、一點關心時,你就忍不住投入。

甚至不惜借錢、幫忙、犧牲原本計畫,只為了維持這段關係——最後卻發現那是一場騙局,不只心被掏空,連錢也沒了。

這些場景看起來各不相同,但背後的模式很一致:

你不是沒判斷力,也不是不會分析風險,而是那個還沒被看見的匱乏太強烈,強烈到讓你選擇忽略所有警訊


那個匱乏會讓你不自覺地壓低標準、扭曲感受、合理化不對勁的地方,

只為了換到那一點點「也許這次會不一樣」的希望感。


但劇本沒變,場景就只會一再重演。

而這些重演,往往不是因為你願意,而是因為你沒有察覺,是誰在替你做選擇。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一直強調:

做出好的選擇,不只是「擁有更多選項」,更是「看清自己怎麼選的」這件事。


你得先看懂,是什麼驅動你不斷把資源投入到回收率最低的地方?

又是什麼讓你在別人一點點回應裡,就不計代價地傾倒所有能量?

🌱 當你開始意識到這些模式,劇本就會慢慢鬆動

你不再需要靠「證明自己夠好」來換取存在感,

也不再用「誰都可以」來填補寂寞的空洞,

你會知道,那些反覆耗損你的關係與選擇,其實從頭到尾就不是你真正需要的東西。



六、練習重新拿回配置的主導權:三個開始的步驟

當我們看見自己的資源總是不自覺地傾倒在某些「熟悉卻痛苦」的劇本裡,

第一個直覺往往是:「那我以後不要再這樣就好。」

但妳應該也發現了,光是這樣告訴自己,其實沒什麼用。


因為這些劇本不是單靠「意志力」就能打破的,

它們是一種系統慣性,是你過去用來活下去的模式——

不是壞,只是不再適合現在的你。


所以,我們需要用一種更溫柔、更具結構性的方式,來練習建立新的選擇邏輯。

這裡提供三個起點,讓你慢慢練習:



🧩 Step 1|分辨:我是被價值觀驅動,還是匱乏在掌控?

在做出重大選擇前,不急著列出所有條件,不急著分析風險,先問自己一個問題:

「我是在實踐什麼價值?還是在補一個洞?」


這個問題不需要你馬上有答案,但只要你願意問,它就會成為你和劇本之間的空隙。

那個空隙,就是選擇誕生的地方。



🧭 Step 2|檢查:我是不是又在走熟悉但耗損的路?

請不要急著否定自己、否定直覺。

而是練習像觀察一部老電影那樣,去看見那些已經出現過好多次的場景:

  • 你又開始壓低需求,只為了被接受
  • 你又在討好一個不願尊重你界線的人
  • 你又拚命表現,只為了讓人看到你其實很努力

你不用責怪自己,只要提醒自己:

「這是我熟悉的劇本,不是我唯一的選項。」



🛠️ Step 3|試著用「低風險配置」來建立新選擇感

我們不需要一開始就做出翻天覆地的改變,

更有效的方法,是從小處著手,練習「重新配置資源」:

  • 一天中,留30分鐘不為任何人做事,只為自己讀一段喜歡的文字
  • 在一次討論中,不立刻附和,試著說出「我還在想」
  • 嘗試拒絕一個你其實沒那麼想接的邀請,然後觀察會發生什麼

這些都只是練習,不是革命。

你不是要變得很強大,而是要重新學會選擇。


🌱 這些步驟不會讓你瞬間改變人生,但它們會慢慢幫你重新校正內部的資源羅盤

當你每次都能多問一點、多看一點、多保留一點選擇權,你就離那個「真正為自己選擇的人」越來越近。


七、結語|資源永遠有限,但配置方式可以不再重演

我們無法擁有所有資源,也永遠不會在「完全準備好」的狀態下做出選擇。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只能被命運推著走。

真正重要的,不是你能不能一次就選對,而是你能不能開始看懂自己怎麼選的。


從價值觀到匱乏感、從理性排序到潛意識劇本,

你會發現——

資源的配置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決策技巧,而是一種內在系統的展現。


而你正在做的這件事:

認真回頭看、試著分辨、願意練習不同的配置方式,

本身就是一種重新拿回自己選擇權的開始。


我們都曾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把資源重複丟進錯誤的地方。

但只要你願意暫停一下、往內看、改變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選擇邏輯,

就算是一次小小的調整,也能讓你發現——原來,我不一定只能照那樣的方式活著


做出一點不一樣的選擇,人生就會開始轉向。

而圓圓小教室,會一直在這裡,陪你走向屬於自己的可能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心智設計沙龍
4會員
19內容數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 是一個溫柔、卻有系統的練習空間。 我們陪你慢慢練習—— 建構思考架構、整理知識節點、設計屬於自己的節奏; 練習與人合作,也學會與 AI 對話。 圓圓小教室 Slow Learning,是為那些想在混亂中活得更清楚、更穩定的人而設
2025/07/25
資源不只是金錢與時間,更是涵蓋存在時間、個體本體、關係中介與物質條件的動態系統。 本文從「資源有限 × 渴望無限」的根本矛盾出發,建立四層資源架構,帶出轉換力才是生存品質的關鍵。 與其追求更多,不如培養辨識、配置與轉換的能力,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的支撐與影響,進而重建生活的節奏與選擇的主導權。
2025/07/25
資源不只是金錢與時間,更是涵蓋存在時間、個體本體、關係中介與物質條件的動態系統。 本文從「資源有限 × 渴望無限」的根本矛盾出發,建立四層資源架構,帶出轉換力才是生存品質的關鍵。 與其追求更多,不如培養辨識、配置與轉換的能力,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的支撐與影響,進而重建生活的節奏與選擇的主導權。
2025/07/18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在使用AI的同時,平衡方便性和安全性。文章釐清資訊安全、隱私安全和可識別性三個概念,並提出判別的方法,幫助讀者判斷哪些資料可以提供,哪些應該避免。此外,文章也深入探討如何與AI進行有效對話,建立良好的合作空間,並強調主動提供脈絡資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AI視為合作夥伴而非單純工具。
2025/07/18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在使用AI的同時,平衡方便性和安全性。文章釐清資訊安全、隱私安全和可識別性三個概念,並提出判別的方法,幫助讀者判斷哪些資料可以提供,哪些應該避免。此外,文章也深入探討如何與AI進行有效對話,建立良好的合作空間,並強調主動提供脈絡資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將AI視為合作夥伴而非單純工具。
2025/07/11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有效地與AI協作,以提升工作效率。文章從AI的本質—資訊處理系統出發,提出使用語音輸入、錄音轉文字、Markdown格式等技巧,以改善輸入資料的品質和結構。 此外,文章還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說明作者如何逐步調整提問和回饋,讓AI協助製作英文單字講義,並最終建立穩定可複製的工作流程。
2025/07/11
這篇文章探討如何有效地與AI協作,以提升工作效率。文章從AI的本質—資訊處理系統出發,提出使用語音輸入、錄音轉文字、Markdown格式等技巧,以改善輸入資料的品質和結構。 此外,文章還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說明作者如何逐步調整提問和回饋,讓AI協助製作英文單字講義,並最終建立穩定可複製的工作流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各種選擇,每個選擇都可能導向不同的結果,而我們總是希望做出最好的決定。然而,人類並非完美的決策者,我們常常受到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書作者Uri Gneezy探討了「預期的後悔」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以及如何利用這種心理現象來設計更有效
Thumbnail
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各種選擇,每個選擇都可能導向不同的結果,而我們總是希望做出最好的決定。然而,人類並非完美的決策者,我們常常受到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書作者Uri Gneezy探討了「預期的後悔」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以及如何利用這種心理現象來設計更有效
Thumbnail
其實很簡單,但一般人卻很容易忽略它,那就是....
Thumbnail
其實很簡單,但一般人卻很容易忽略它,那就是....
Thumbnail
當我們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時,我們的思維模式就被局限了。 試著觀察你的想法,而不是認同它們。
Thumbnail
當我們沉浸在負面情緒中時,我們的思維模式就被局限了。 試著觀察你的想法,而不是認同它們。
Thumbnail
這些人每每面對到紛爭,分明有更好的選擇,就是不選,偏挑那種最糟糕的處理方式。
Thumbnail
這些人每每面對到紛爭,分明有更好的選擇,就是不選,偏挑那種最糟糕的處理方式。
Thumbnail
無論處境如何,我們都有多種選擇。通過心靈的創造力,你可以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失敗或成功。你可以選擇如何感受周圍世界,你也可以選擇如何看待個人生活。 改變視角以服務自己,這並不是否認正在發生的一切,而是臣服於一個真相,那就是一個更大的結果正從一個未知的更高地方展開。 時刻懷著興奮與期待的心
Thumbnail
無論處境如何,我們都有多種選擇。通過心靈的創造力,你可以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失敗或成功。你可以選擇如何感受周圍世界,你也可以選擇如何看待個人生活。 改變視角以服務自己,這並不是否認正在發生的一切,而是臣服於一個真相,那就是一個更大的結果正從一個未知的更高地方展開。 時刻懷著興奮與期待的心
Thumbnail
意識到選擇的重要性,並把控制權拿回自己手中是開始發展和改變的前提。誤以為只有符合理想狀況的選擇才算是真正的選擇,以及不願意承擔對自己的責任,是導致我們無法找到更好的人生選項的原因。
Thumbnail
意識到選擇的重要性,並把控制權拿回自己手中是開始發展和改變的前提。誤以為只有符合理想狀況的選擇才算是真正的選擇,以及不願意承擔對自己的責任,是導致我們無法找到更好的人生選項的原因。
Thumbnail
能量用錯地方就白白浪費,但若學到了功課,也能累積經驗值。
Thumbnail
能量用錯地方就白白浪費,但若學到了功課,也能累積經驗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