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明明你講的話一點都不差,卻不被對方重視甚至被當成「嗯嗯,我早就知道」廢話?很多時候這跟有沒有包裝有關,學會包裝就能提升你的影響力。這故事,正好發生在我和一位焦慮到快爆炸的朋友身上。
那天晚上,朋友的電話打來時,我還以為她只是想八卦。結果一開口,就是沉重到可以壓彎Friday Night的那種事—她的事業卡在瓶頸。
她最近的生活像擠壓到極限的行事曆,滿滿都是壓力。白天面對客戶與團隊,晚上回到家還要繼續追數據、寫提案,連平常最愛的追劇時間都被犧牲。她苦笑著說:「現在連吃飯都像趕火車,根本沒有一口好好嚼過的。」
我聽著,能感覺到她那種「每一次報表出來都是一次判決」的心情——數字好,就像死裡逃生;數字差,就得重新投入另一場辛苦的戰役。更難的,是要壓著自己的焦慮,對著同事打氣,生怕被看出心底的不安。
我們聊了一個多小時。她忽然問我:「你自己是怎麼面對焦慮不安的?」
我老實說:「就做自己喜歡的事啊,書法、畫畫、寫作,轉移注意力。」
她秒回:「這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嗎?」
我愣住了— 原來真心的分享,也可以被當成廢話。
後來我靈光一閃,換了個說法:「其實啊,我這是在做『建設性迴避』— 暫時離開情緒的漩渦,但用有產出的方式。像練書法,不只讓你平靜,還能培養美感,甚至可能變成收入來源喔。」同樣的內容,套上名詞之後,她反應就像聽到最新的宇宙理論:「建設性迴避!這好棒!」掛電話前還特別感謝我:「我一定要試試看!」
很多時候,道理不是不懂,而是需要一個體面包裝 — 就像許多優秀的企業講師,會把原本分散、模糊的概念,透過拆解、重組、命名,變成一套有結構、容易吸收的方法。即使內容的核心,也許不是這個星球上第一次出現,但這種「為靈魂化妝」的能力,能讓知識被更多人看見、記住、甚至應用,這本身就是價值。
所以,內容是靈魂,而包裝,是讓靈魂走進更多人心裡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