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紅酒商工作,我隨口跟一個路過的客人聊了起來。
他說自己是加密貨幣工程師,完全是同溫層以外的人。
幸好我們有相同的愛好:都喜歡沉香、喝茶,這讓這種陌生感稍微拉近。
為了能跟他聊更多話題,激發我跑去台大金融研究社進修。
這段經驗,讓我第一次理解:
原來人生的運作,不只是靠「努力」這一個按鈕,而是資本與資本之間的兌換。
而我用到的,是「社會資本」—我善於交朋友,這個慣習幫我打開了新的知識資本。
─
人生的不同賽道:七大資本
我們太習慣只用「錢」與「地位」來衡量幸福。
直到前陣子,我聽了《引書店》的 Podcast,聊到「慣習」這本書。
它讓我從一個全新的切角,去看待所謂的「困境」與「幸福」。
另一個邏輯,幸福來自七種資本。
1.知識資本:學歷、專業能力、解決問題的方法。
因為社交,意外進到金融研究社,獲得新的知識。
2.物質資本:金錢、房產、投資,能被量化的財富。
我以前只願意把錢用在「刀口上」,直到後來才明白「讓自己住得更好」也是投資。
3.社會資本:人脈、朋友圈、關係網。
我的慣習就是「社交」。沒有人教我,但它自然而然為我打開許多機會。
4.文化資本:審美、品味、藝術鑑賞。
有人花錢看展覽、學樂器,看似愛好,其實是文化資本的累積。
5.身體資本:外表、健康、體力。
有些人靠外表或運動習慣,輕鬆就站在聚光燈下。
6.語言資本:表達力、說話技巧、影響力。
就像我開始練習寫作與表達,漸漸發現寫作能帶來的槓桿。
7.心理資本:自信、韌性、面對未來的心態。
因換到更好的居住環境,慢慢對自己產生安全感。那是心理資本的成長。
看到這七種資本後,我忽然理解
那種「我努力半天就是人家的起點」的挫敗感,
很有可能,只是因為我們在用不同的資本,去衡量彼此的人生。
鳥和烏龜,本來就在不同賽道。
如果你只拿跑步去比飛行,永遠都會覺得自己不夠。
─
從「浪費」到「值得」
我以前很排斥花錢在生活品質上。
一種「花錢買這些東西是浪費」的想法。
但當我願意讓自己住得更好時,心裡慢慢長出安全感。
這份安全感,讓我更願意耐心去累積其他資本:
閱讀,成為知識資本。
朋友的支持,成為心理資本。
在關係裡勇於表達,逐漸累積語言資本。
這些不起眼的小事,最後都變成一種「複利」。
學會花錢,才是我真正的成長
─
你的才華,就是你的「周哈里窗」
有些才華,你自己看不到,卻被朋友一眼看見。
這就是所謂的「周哈里窗」。
朋友幫你確認你的長處,也包容你的短處。
他們會帶給你各種複利:
你只是練習講話,卻因此交到朋友;
朋友又能把你帶去更遠的地方。
當然,過程中你會遇到更厲害的人。
空洞感一定會襲來:「我的努力有屁用啊?」
但我後來學會用一個必殺技去化解:感恩。
當你尊重那些你沒有的,也感謝自己已經擁有的,
力量就會長出來。
這是一種尊重自己、也尊重資本的感覺。
─
借力模仿:把別人當成神奇寶貝圖鑑
不同領域的人,本來就會用不同資本在行走。
你看到的語言、品味、態度,都是他們的資本展現。
所以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批判,
而是把它當作在蒐集神奇寶貝圖鑑。
─
不再只玩兩種遊戲
現在,我不再只問自己「存款夠不夠」。
我會問:我的七大資本裡,哪一個還需要我花力氣?
真正可怕的,不是沒有資本,
而是被單一價值觀綁架,
最後連自己已經擁有的資本都看不見。
幸福,不是單一資本的堆高,
而是七種資本的交錯,
在不同階段都還能站穩。
想問你:
你最常使用的,是哪一種慣習?
你最缺乏的,又是哪一種資本?
如果人生,只玩錢和地位這兩種資本遊戲,難怪會覺得怎麼努力都不夠。
------------------------------------------
我是雜學生,這是我的人生筆記。
各種跌跌撞撞的嘗試,希望對你有幫助。
pe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