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11年經驗的廣告導演,拍攝了士農工商百百種以上的產業領域,處理的拍攝分鏡五花八門,但唯一不變的是,最終都得回到最「貼近人」的拍攝也就是〖訪談影片〗。
不知道你會不會有種困擾,拿起了攝影機或手機,到底拍攝要離訪談者多近? 我要拿高一點還是低一點? 左一點還是右一點? 從左邊換到右邊拍出來真的會有差別嗎? 這是我初入這個行業最大的疑惑,卻從來沒有人可以清楚地跟我講清楚...
我記得第一次拍攝到總統級的人物時,身體很自然的視線是抬頭望著的角度,於是我很自然的放低了攝影機的高度,呈現了一種仰角的視線,從監視器視線可以直接地感受到這個人物的「偉大感」、「格局感」。 所以,當你的受訪談是一個企業的CEO、董事長或知名人士,不仿也考慮採用這種「仰角拍攝」的機位,受訪者的地位高度就很容易展現出來。
你可能會問說,日常生活90%接觸的都不會是什麼特別的人物,有必要這麼偉大嗎? 這時候我會推薦的第二種拍攝鏡位是「平視拍攝」,這也是「最日本的導演」小津安二郎愛用到極致的鏡頭語言,小津經常把攝影機放在距離地面約30–50公分的高度,因其最接近日本傳統榻榻米坐姿的視角,這種 低視角 帶來一種親密、安靜的凝視,觀眾彷彿與角色坐在同一個房間。 如果你想營造出平易近人的鏡頭感,不仿跟受訪者擺在齊平視線的角度吧。
第三種我推薦的情境是在「說故事」,也是讓觀眾們最為沈浸的類型。 例如受訪者在講他人生的曲折經歷,其實可以同時運用「俯角拍攝」跟「45°側面拍攝」的方式,讓他有侃侃而談的感覺。 這類型的影片也蠻常出場的,例如:產品見證、創業經歷、內心感受、使命願景、有感而發等等。
當然,〖訪談影片〗的鏡位除了強調仰角、平視、俯角的「高度選擇」外,還有我們常聽到遠景、中景、近景的「距離選擇」,高度+距離兩者混搭放置,都會造成觀眾不一樣的觀影感受。
「攝影機的功能就是替代觀眾的眼睛」不同的人設,不同的機位。 雖然我們都不是小津安二郎,更不是李安、大衛芬奇,但是在這種手機拍攝大行其道的年代,若你能多花一點點心思,更細膩的考量的擺放位置,保證你的「影片質感」就會往上躍升一大階 👍
最後,整理一下,本篇提到的三種訪談影片「高度選擇」機位
- 「仰角拍攝」
企業的CEO、董事長或知名人士,增加高度、格局感。
- 「俯角拍攝」:
往往搭配「45°側面拍攝」,受訪者不看鏡頭,說故事、見證時機使用。
- 「平視拍攝」:
大部分的訪談影片都可採用,例如街頭訪談、企業員工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