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微信支付、支付寶,幾乎滲透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大賣場到路邊攤都能掃碼支付。
相較之下,台灣電子支付發展多年,雖然有 Line Pay、街口支付等選擇,但普及率與黏著度都遠不及中國。
原因並不是技術落後,而是制度、習慣與結構性差異造成的。1. 現金文化的根深蒂固
台灣的現金流通便利,ATM 密度世界數一數二,多數人覺得用現金「零手續費、零門檻」。此外,長者群體消費力仍大,對電子支付接受度較低。
2. 稅制與灰色經濟的顧慮
在傳統市場或小型商家,現金交易不留痕跡。電子支付則會留下完整交易軌跡,攤商擔心因此增加被國稅局稽查的風險。
即使政府提供補助與設備,也難以消除這層顧慮,於是形成「設備有裝,但實際不用」的現象。
3. 市場結構不同
中國: 早期信用卡普及率低,反而讓支付寶、微信直接跨過「刷卡」階段,一躍進入行動支付時代。
台灣: 信用卡滲透率高,加上悠遊卡、icash 這類交通票證,已經能解決大部分小額支付需求,因此沒有「急迫的轉型動力」。
4. 政府扶持與自由競爭的差異
中國:政府扶持支付巨頭,人民只能被迫使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沒有選擇自由。這背後是政府凌駕法律與民意的結果。
台灣與歐美日民主國家:政府無權強制民眾使用特定支付工具。台灣市場上 Line Pay、街口支付、悠遊付、台灣 Pay 等多元並存,消費者與商家都有選擇權,效率可能有限,但自由度高。
結論:效率與自由的抉擇
中國電子支付的確令人驚豔,從城市到鄉村幾乎無所不在,但這份「高度普及」背後,其實是以犧牲人民的隱私權與選擇自由為代價:
• 每一筆交易都被完整記錄,政府與平台都能即時掌握,個人消費行為幾乎沒有隱私。
• 「沒有電子支付就寸步難行」的便利,實際上是一種軟性的強制。
相較之下,台灣雖然電子支付普及速度慢,但也保留了多元選擇與一定程度的隱私空間。
因此,當我們羨慕中國的便利時,也該捫心自問:我們願意為了更高的效率,犧牲多少自由與隱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