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歷史迴圈與三大替代方案的幻象
一、金與紙的歷史循環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貨幣制度始終不斷循環。最早的以物易物,效率低下,於是黃金、白銀逐漸成為最具公信力的交換媒介。它們稀缺、耐久、可分割,成為「貨幣」這個概念的雛形。
19 世紀,世界主要經濟體相繼採用金本位制,黃金正式成為信用的基石。這個制度看似牢不可破,但也埋下了危機。當經濟成長速度遠高於黃金開採速度,貨幣供給無法跟上,反而導致緊縮與失業。
20 世紀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再次嘗試用黃金來綁定全球經濟:美元掛鉤黃金,其他貨幣掛鉤美元。然而戰後美國支出龐大,黃金儲備根本無法應付國際清算,1971 年尼克森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標誌著金本位的最終破產。
自此之後,人類正式進入「法定貨幣」時代。貨幣不再有黃金支撐,而是依靠政府信用與央行政策維繫。
這是一個關鍵轉折:貨幣從「黃金的影子」變成「信心的投射」。我們彼此交易的,不再是金屬,而是對未來的共同信任。

二、龐氏騙局的隱喻
法幣體系帶來無限的靈活性,但同時引來批判。許多人把它形容為一場「龐氏騙局」:
- 每一代人的勞動儲蓄,因為貨幣增發與通膨而被稀釋;
- 經濟必須持續成長,才能支撐不斷累積的債務;
- 如果增速停滯,系統將面臨違約與金融危機的連鎖爆炸。
換句話說,這是一場必須不斷吸納「新血」才能維持的遊戲。問題是:如果這真是龐氏騙局,為什麼它能延續數十年,甚至被全世界默許?
要理解這點,我們必須先檢視那些「替代方案」。
三、替代方案之一:金本位的復興
來源背景:金本位的復興思想主要來自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如米塞斯、哈耶克。他們批評政府與央行濫發貨幣,認為回到黃金約束能避免財富被無形掠奪。近年,部分保守派學者與政客也提出「重返金本位」的呼聲。
優點:
- 以黃金稀缺性作為貨幣基礎,能有效限制通膨。
- 信任來源清晰,不依賴政府誠信。
缺點:
- 經濟規模受限於黃金產量,增長受抑制。
- 危機時期(戰爭、大蕭條)政府必然會暫停金本位,歷史上屢見不鮮。
- 1930 年代大蕭條,美國與歐洲遲遲不願放棄金本位,導致緊縮惡化、失業飆升。
辯證:金本位的確能抑制「貨幣濫發」,但代價是整個經濟體缺乏彈性。它像是一個鐵籠,保證貨幣乾淨,卻讓社會窒息。

四、替代方案之二:去中心化貨幣(比特幣)
來源背景:2008 年金融海嘯後,一位化名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士發表了《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設計了一種去中心化的數位貨幣。比特幣被稱為「數位黃金」,因為它總量固定 2100 萬枚,無法隨意增發。
優點:
- 天生抗通膨,避免政府濫發。
- 去中心化運作,沒有單一國家能控制。
- 在跨境支付、資產儲藏上展現潛力。
缺點:
- 價格劇烈波動,難以作為穩定的日常交易媒介。
- 交易效率低,每秒處理速度遠不如信用卡網路。
- 實際上「去中心化」有限,大量比特幣集中於少數大戶與礦池。
辯證:比特幣是一場針對法幣體系的反叛,但它無法承擔一個龐大經濟體的貨幣需求。它像是「數位時代的黃金」,適合當儲藏品,而不是交換媒介。
五、替代方案之三:全球數位貨幣(IMF / CBDC)
來源背景:國際貨幣基金(IMF)自 1969 年推出「特別提款權(SDR)」作為超主權貨幣單位。近十年,隨著區塊鏈與金融科技發展,「央行數位貨幣(CBDC)」成為熱門議題。歐洲央行、中國人民銀行以及國際清算銀行,都在研究如何透過數位化打造更高效率的清算系統。這些想法延伸出「全球數位貨幣」的構想:由跨國機構統一發行、管理。
優點:
- 能減少貨幣戰爭與匯率操縱。
- 數位化可提升透明度、效率,降低洗錢與非法資金流動。
- 全球清算便利,支撐跨境貿易。
缺點:
- 權力高度集中,全球金融將受少數超級機構控制。
- 監控問題嚴重,交易隱私幾乎不存在。
- 政治博弈困難,主權國家難以接受讓渡貨幣控制權。
辯證:全球數位貨幣在理論上具吸引力,但在現實中幾乎難以落地。它可能淪為強權國家推動的「金融帝國工具」。
六、替代方案的幻象
當我們逐一檢視後,會發現一個共同矛盾:
- 金本位過於僵化,讓經濟難以呼吸;
- 去中心化貨幣過於理想,無法承擔現實需求;
- 全球數位貨幣過於集中,缺乏政治共識。
這些方案都不是「空想」,它們背後都有真實的思想與技術脈絡。但現實是,每一種都存在結構性缺陷,無法真正取代現行體系。
因此,我們才會回到今天這個「通膨型貨幣母體」:它雖然像一場龐氏騙局,卻比所有替代方案都更能持續。

(未完待續)
在下篇〈龐氏遊戲的必然與母體哲學〉裡,我將帶你看清:為什麼這個體系並非單純的陰謀,而是人性與因果律共同演算出的必然結果。
延伸閱讀
1.解放的盡頭,是控制:當左派理想走向極右,烏托邦如何成為新極權?
3.憂鬱與快樂的祕密:為什麼無所事事反而讓人焦慮?|DNA、演化與存在哲學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