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憂鬱與快樂的祕密:為什麼無所事事反而讓人焦慮?|DNA、演化與存在哲學解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為什麼人必須做點什麼?

——從DNA、演化到存在哲學的探問

raw-image


引子:無所事事的疑問

一位憂鬱症患者曾經問我:「為什麼人一定要做點什麼?每天無所事事真的不好嗎?若是一事無成,就註定會不快樂嗎?」這樣的疑問看似簡單,卻直擊人類存在的核心。因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類似的感受:當我們在假日什麼事都不做,或是陷入長時間的停滯,心裡往往會浮上一種說不清的焦躁與空虛。

究竟,這種「非得做點什麼」的需求,來自哪裡?是社會強加的規範,還是我們基因深處的設計?從生物學到哲學,答案逐層浮現。





一、DNA的驅策:基因的自私與延續

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一個驚人的觀點:人類並不是基因的主人,而是基因的載體。基因的唯一「目標」就是延續自己,將遺傳訊息傳到下一代。

從這個角度看,「無所事事」等同於停止爭取資源、停止尋找配偶、停止與群體合作。這些行為若持續,會讓基因失去傳承的機會。因此,在漫長的演化歷程裡,基因塑造出一套心理機制:

  • 做事、努力、達成 → 多巴胺釋放 → 感到快樂。
  • 停滯、懶散、退縮 → 失去刺激 → 感到不安或憂鬱。

換句話說,我們的快樂並非真正「自由」,而是基因透過神經化學物質給予的「獎賞機制」。我們之所以會在完成一件小事後有成就感,不是因為社會讚美,而是因為 DNA 需要確保我們繼續往前。




二、演化的環境壓力:行動與生存綁定

試想人類遠古的環境:

  • 若不採集或狩獵,飢餓就是死亡。
  • 若不建造或遷徙,嚴寒與猛獸會奪去性命。
  • 若不合作或交換,孤立個體將無法長久。

在這樣的背景下,「無所事事」意味著等同放棄生存。演化因此淘汰了能長期閒散的人,而保留下那些「一旦停滯就焦躁」的基因傾向。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現代,即使我們的生活早已不必日日奔波覓食,大腦依然保存著這套古老的「行動回路」。我們明明已經不再需要冒險打獵,卻仍然需要「完成工作」、「經營人際」、「追求愛情」來獲得內心的安定。這不是文化巧合,而是演化深深刻進我們神經系統的烙印。

raw-image




三、心理學的補充:行動與快樂的迴圈

除了基因與演化,心理學也提供了另一種驗證。

  •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人們的快樂感,往往與「自己能否影響世界」緊密相連。完成一件小事(整理房間、寫下一篇文章)就能提升「我能做到」的信念,進而增強心情。反之,若什麼都不做,容易陷入「我什麼都無能為力」的惡性循環。
  • 行為活化(Behavioral Activation) 臨床心理學上有一種治療憂鬱的方法,就是先規劃並執行具體的小行動。並不是「等快樂了才去做」,而是「先去做,快樂才會出現」。 這再一次證明,行動是情緒的源泉,而不是情緒的附屬。




四、哲學的詰問:存在的重量

然而,單純從生物學的角度還不足以解釋「為什麼一事無成會不快樂」。這背後還有更深的哲學意味。

  • 存在主義的視角 薩特(Jean-Paul Sartre)認為,人類被「判決為自由」,我們必須為自己的存在負責。若我們選擇無所事事,內心就會浮現「存在的焦慮」:既然我能選擇,為何我選擇了虛無?這種自我追問,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
  •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挑戰 尼采強調「人成為他自己」。唯有不斷創造價值、挑戰極限,人才會超越虛無,成為「超人」。在他看來,「無所事事」不是中立狀態,而是一種墮落,是對生命意志的背叛。
  • 東方哲思的對照 值得注意的是,在東方哲學(如道家、禪宗)中,「無為」與「靜坐」卻被視為一種智慧。但這與「憂鬱的無所事事」不同。東方的「無為」是高度自覺的選擇,是在完成內在修煉後達到的自在,而不是被動的停滯或退縮。




五、現代人的困境:基因與社會的錯位

問題在於,我們今天所處的環境,已經與演化所塑造的環境截然不同。

  • 過去:行動是生存必須。
  • 現在:許多需求可透過科技輕易獲得(外送、網路、社交媒體)。

這種「基因設計」與「現代環境」的錯位,讓我們產生一種悖論:明明物質充足,卻仍感到焦躁;明明可以無所事事,卻仍覺得不安。

因此,憂鬱症患者的疑問,正好揭露了人類的矛盾:我們並非單純的生物機器,而是背負演化殘影的意識存在。




六、哲學性的收斂:行動的意義

如果說基因驅動我們做事是為了延續生命,那麼哲學驅動我們做事,就是為了賦予生命意義。

或許,真正的答案並不是「人一定要做什麼」,而是:

  • 我們做事,不只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自我定義。
  • 當我們完成一個行動,無論大小,都在向自己證明:我不是虛無的,我存在。

這也是為什麼「一事無成」會讓人不快樂,因為它不只是生物學上的空白,更是哲學上的空洞。它等於對自己說:「我的存在,沒有被記錄在任何痕跡裡。」

raw-image




結語:基因的呼喚與靈魂的選擇

從 DNA 的自私,到演化的壓力,再到心理學的行動理論,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人類無法長期無所事事,這是生物學與心理學的必然。


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只會變成基因的奴隸,終其一生追逐「多巴胺的胡蘿蔔」。


真正的挑戰是:在這股驅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這正是哲學給我們的答案——

  • 尼采說,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 薩特說,要對自己的自由負責;
  • 道家說,要學會在行動與無為之間找到和諧。

因此,也許問題不在於「人一定要做點什麼」,而在於:


「當我們被基因推著前進時,是否能選擇一條能讓自己真正感到安頓與自在的道路?」


行動本身是不可避免的,但意義卻是我們唯一能選擇的自由。

延伸閱讀

1.解放的盡頭,是控制:當左派理想走向極右,烏托邦如何成為新極權?

2.區間測速不僅違憲侵犯人權,它也傷害了交通效率與社會成本。科技執法, 深層政府, 權力傲慢

3.AI科技執法的隱憂:民主社會是否正步入科技威權的陷阱?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5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人文精神哲學議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ank汽車部落格的閱讀沙龍
51會員
167內容數
這裡是Hank聊關於汽車心得, 社論, 創作等, 歡迎訂閱贊助我的創作!
2025/06/09
前言|烏托邦夢想下的極限悖論 當今世界,幾乎所有社會運動、制度改革、科技創新,無不打著「解放」的旗號前進。 人們追求平等、自由、尊嚴、選擇權、福祉──這些看似美好的左派理想,是現代文明共同的目標。然而,你是否曾想過,當解放走到極致,會不會反而抵達一個我們最想逃離的彼岸? 這篇文章,將帶你直視
Thumbnail
2025/06/09
前言|烏托邦夢想下的極限悖論 當今世界,幾乎所有社會運動、制度改革、科技創新,無不打著「解放」的旗號前進。 人們追求平等、自由、尊嚴、選擇權、福祉──這些看似美好的左派理想,是現代文明共同的目標。然而,你是否曾想過,當解放走到極致,會不會反而抵達一個我們最想逃離的彼岸? 這篇文章,將帶你直視
Thumbnail
2025/02/09
DeepSeek敲響歐美文明模式的警鐘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長河中,不同的社會制度與發展模式往往代表著不同的進步路徑。當我們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顧過去幾十年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正在浮現:中國特有的「內捲」發展模式,是否正在重新定義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式? 歐美模式:優雅而緩慢的
Thumbnail
2025/02/09
DeepSeek敲響歐美文明模式的警鐘 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長河中,不同的社會制度與發展模式往往代表著不同的進步路徑。當我們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顧過去幾十年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正在浮現:中國特有的「內捲」發展模式,是否正在重新定義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式? 歐美模式:優雅而緩慢的
Thumbnail
2025/01/08
科技執法會造成人民守法道德感的下降 隨著人工智慧(AI)的迅速發展,許多領域開始大幅應用科技來提升效率,法律執法領域也不例外。從交通管理的自動違規辨識,到刑事案件中預測再犯率的AI分析,科技執法似乎為社會帶來了更高效、公正的未來。然而,過度依賴AI執法卻可能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削弱公民的道德
Thumbnail
2025/01/08
科技執法會造成人民守法道德感的下降 隨著人工智慧(AI)的迅速發展,許多領域開始大幅應用科技來提升效率,法律執法領域也不例外。從交通管理的自動違規辨識,到刑事案件中預測再犯率的AI分析,科技執法似乎為社會帶來了更高效、公正的未來。然而,過度依賴AI執法卻可能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削弱公民的道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一位心理醫師的真心告白,為什麼停止追求快樂,對我們反而比較好?
Thumbnail
一位心理醫師的真心告白,為什麼停止追求快樂,對我們反而比較好?
Thumbnail
某個角度來說,思考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有時當我們想到開心的事情,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樂呵呵的。背後的動力,在於人總想感受「我是特別的」,因此會有一連串自我驗證的行動,但我們並不是通過「一定要成功」、通過「成為不會犯錯的人」才顯現我們的特別,這都是社會上某些偏頗價值觀加諸於我們的壓力。
Thumbnail
某個角度來說,思考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有時當我們想到開心的事情,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樂呵呵的。背後的動力,在於人總想感受「我是特別的」,因此會有一連串自我驗證的行動,但我們並不是通過「一定要成功」、通過「成為不會犯錯的人」才顯現我們的特別,這都是社會上某些偏頗價值觀加諸於我們的壓力。
Thumbnail
滿足與幸福來自於珍惜與內在的力量,而不是外在情緒和生命難題。瞭解情緒的作用,並尋找穿越生命難題的方法以提升自身力量。
Thumbnail
滿足與幸福來自於珍惜與內在的力量,而不是外在情緒和生命難題。瞭解情緒的作用,並尋找穿越生命難題的方法以提升自身力量。
Thumbnail
快樂可以帶來對生活的滿足感和慶幸。如何培養快樂感、幸福感?內含關於快樂的主題、抑鬱風險、抑鬱體質形成因素、抑鬱症狀、快樂感的持久狀態、快樂的外在表現等內容。
Thumbnail
快樂可以帶來對生活的滿足感和慶幸。如何培養快樂感、幸福感?內含關於快樂的主題、抑鬱風險、抑鬱體質形成因素、抑鬱症狀、快樂感的持久狀態、快樂的外在表現等內容。
Thumbnail
全天下98%無法做到天天快樂 大部分人容易天天煩惱 教大家無時無刻都快樂的方法 ★問:為什麼我們很難快樂 我們總是感覺到不快樂,不是因為我們生活遇到困難或不開心的事情,而是我們的大腦被設計為很難感受到快樂。 例如:大自然的動物 自然界的動物平常表現的情感是什麼? ->警惕、
Thumbnail
全天下98%無法做到天天快樂 大部分人容易天天煩惱 教大家無時無刻都快樂的方法 ★問:為什麼我們很難快樂 我們總是感覺到不快樂,不是因為我們生活遇到困難或不開心的事情,而是我們的大腦被設計為很難感受到快樂。 例如:大自然的動物 自然界的動物平常表現的情感是什麼? ->警惕、
Thumbnail
在諮商室中,「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不知道自己要為什麼而活」是來談者常有的低聲告白。「無意義感」是自古以來常見的心理困擾,嚴重者使人失去存活的意願,這反映著人類普遍渴望生活具有目標、價值、意義及理想。亂世浮生中,更多人開始探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在諮商室中,「找不到活著的意義」、「不知道自己要為什麼而活」是來談者常有的低聲告白。「無意義感」是自古以來常見的心理困擾,嚴重者使人失去存活的意願,這反映著人類普遍渴望生活具有目標、價值、意義及理想。亂世浮生中,更多人開始探問,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Thumbnail
這本書用正向心理學去討幸福,其中選取書中一部份內容,以及寫出我的心得,提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這本書用正向心理學去討幸福,其中選取書中一部份內容,以及寫出我的心得,提供大家參考
Thumbnail
人 會為了一個想法 用行動去證明是正確的 人 會為了一句話 開心亦或者難過 人 會突然想到過去 情緒陷入負面亦或者正面 總會有那麼一段時間 無法說和不想說出的心情 然而時間不會為你停留 事情好與壞皆有一體二面 淡薄去看淡許多不完美 人生總是在大起大落中 平淡和輝煌
Thumbnail
人 會為了一個想法 用行動去證明是正確的 人 會為了一句話 開心亦或者難過 人 會突然想到過去 情緒陷入負面亦或者正面 總會有那麼一段時間 無法說和不想說出的心情 然而時間不會為你停留 事情好與壞皆有一體二面 淡薄去看淡許多不完美 人生總是在大起大落中 平淡和輝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