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必須做點什麼?
——從DNA、演化到存在哲學的探問

引子:無所事事的疑問
一位憂鬱症患者曾經問我:「為什麼人一定要做點什麼?每天無所事事真的不好嗎?若是一事無成,就註定會不快樂嗎?」這樣的疑問看似簡單,卻直擊人類存在的核心。因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有過類似的感受:當我們在假日什麼事都不做,或是陷入長時間的停滯,心裡往往會浮上一種說不清的焦躁與空虛。
究竟,這種「非得做點什麼」的需求,來自哪裡?是社會強加的規範,還是我們基因深處的設計?從生物學到哲學,答案逐層浮現。
一、DNA的驅策:基因的自私與延續
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一個驚人的觀點:人類並不是基因的主人,而是基因的載體。基因的唯一「目標」就是延續自己,將遺傳訊息傳到下一代。
從這個角度看,「無所事事」等同於停止爭取資源、停止尋找配偶、停止與群體合作。這些行為若持續,會讓基因失去傳承的機會。因此,在漫長的演化歷程裡,基因塑造出一套心理機制:
- 做事、努力、達成 → 多巴胺釋放 → 感到快樂。
- 停滯、懶散、退縮 → 失去刺激 → 感到不安或憂鬱。
換句話說,我們的快樂並非真正「自由」,而是基因透過神經化學物質給予的「獎賞機制」。我們之所以會在完成一件小事後有成就感,不是因為社會讚美,而是因為 DNA 需要確保我們繼續往前。
二、演化的環境壓力:行動與生存綁定
試想人類遠古的環境:
- 若不採集或狩獵,飢餓就是死亡。
- 若不建造或遷徙,嚴寒與猛獸會奪去性命。
- 若不合作或交換,孤立個體將無法長久。
在這樣的背景下,「無所事事」意味著等同放棄生存。演化因此淘汰了能長期閒散的人,而保留下那些「一旦停滯就焦躁」的基因傾向。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現代,即使我們的生活早已不必日日奔波覓食,大腦依然保存著這套古老的「行動回路」。我們明明已經不再需要冒險打獵,卻仍然需要「完成工作」、「經營人際」、「追求愛情」來獲得內心的安定。這不是文化巧合,而是演化深深刻進我們神經系統的烙印。

三、心理學的補充:行動與快樂的迴圈
除了基因與演化,心理學也提供了另一種驗證。
-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人們的快樂感,往往與「自己能否影響世界」緊密相連。完成一件小事(整理房間、寫下一篇文章)就能提升「我能做到」的信念,進而增強心情。反之,若什麼都不做,容易陷入「我什麼都無能為力」的惡性循環。
- 行為活化(Behavioral Activation) 臨床心理學上有一種治療憂鬱的方法,就是先規劃並執行具體的小行動。並不是「等快樂了才去做」,而是「先去做,快樂才會出現」。 這再一次證明,行動是情緒的源泉,而不是情緒的附屬。
四、哲學的詰問:存在的重量
然而,單純從生物學的角度還不足以解釋「為什麼一事無成會不快樂」。這背後還有更深的哲學意味。
- 存在主義的視角 薩特(Jean-Paul Sartre)認為,人類被「判決為自由」,我們必須為自己的存在負責。若我們選擇無所事事,內心就會浮現「存在的焦慮」:既然我能選擇,為何我選擇了虛無?這種自我追問,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
-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挑戰 尼采強調「人成為他自己」。唯有不斷創造價值、挑戰極限,人才會超越虛無,成為「超人」。在他看來,「無所事事」不是中立狀態,而是一種墮落,是對生命意志的背叛。
- 東方哲思的對照 值得注意的是,在東方哲學(如道家、禪宗)中,「無為」與「靜坐」卻被視為一種智慧。但這與「憂鬱的無所事事」不同。東方的「無為」是高度自覺的選擇,是在完成內在修煉後達到的自在,而不是被動的停滯或退縮。
五、現代人的困境:基因與社會的錯位
問題在於,我們今天所處的環境,已經與演化所塑造的環境截然不同。
- 過去:行動是生存必須。
- 現在:許多需求可透過科技輕易獲得(外送、網路、社交媒體)。
這種「基因設計」與「現代環境」的錯位,讓我們產生一種悖論:明明物質充足,卻仍感到焦躁;明明可以無所事事,卻仍覺得不安。
因此,憂鬱症患者的疑問,正好揭露了人類的矛盾:我們並非單純的生物機器,而是背負演化殘影的意識存在。
六、哲學性的收斂:行動的意義
如果說基因驅動我們做事是為了延續生命,那麼哲學驅動我們做事,就是為了賦予生命意義。
或許,真正的答案並不是「人一定要做什麼」,而是:
- 我們做事,不只是為了生存,也是為了自我定義。
- 當我們完成一個行動,無論大小,都在向自己證明:我不是虛無的,我存在。
這也是為什麼「一事無成」會讓人不快樂,因為它不只是生物學上的空白,更是哲學上的空洞。它等於對自己說:「我的存在,沒有被記錄在任何痕跡裡。」

結語:基因的呼喚與靈魂的選擇
從 DNA 的自私,到演化的壓力,再到心理學的行動理論,我們可以清楚看到:人類無法長期無所事事,這是生物學與心理學的必然。
但若僅止於此,我們只會變成基因的奴隸,終其一生追逐「多巴胺的胡蘿蔔」。
真正的挑戰是:在這股驅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這正是哲學給我們的答案——
- 尼采說,要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 薩特說,要對自己的自由負責;
- 道家說,要學會在行動與無為之間找到和諧。
因此,也許問題不在於「人一定要做點什麼」,而在於:
「當我們被基因推著前進時,是否能選擇一條能讓自己真正感到安頓與自在的道路?」
行動本身是不可避免的,但意義卻是我們唯一能選擇的自由。
延伸閱讀
1.解放的盡頭,是控制:當左派理想走向極右,烏托邦如何成為新極權?
2.區間測速不僅違憲侵犯人權,它也傷害了交通效率與社會成本。科技執法, 深層政府, 權力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