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包知多少?part.2-防災,從整頓災難般的生活做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台灣是一個命運多舛的島嶼,每當颱風、地震等天災發生,或是政治議題帶起戰爭焦慮,就會掀起一波防災熱潮。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希望幫助大家在海量的避難資訊中,釐清自己的避難目標:藉由想像自己面對的「情境」,去找到屬於自己的「需求」。

延伸閱讀:防災包知多少?爭論黑熊包、小北包哪個比較好之前,先認清你要避什麼難

文章發出後,讀者反饋讓我意識到,多數台灣人生活經驗距離災難太過遙遠,「情境」並不是那麼容易想像的。因此我會以「颱風、地震、戰爭」為例,條列避難原則與準備物資,並根據需求做簡單的分級,以期讓讀者有更明確的參考依據。

分級將分為「基礎、進階、長期」,為了避免過度重複表列,其中「進階」、「長期」物資清單,是預設已有基礎物資的前提上,再列出額外所需物資。

🌪️ 颱風防災指南

行動原則

  1. 事前準備目標:排水系統清掃、加固戶外設施、儲存水電糧食、修剪樹木植栽(減少傷亡及重建成本)。
  2. 災害當下:避免外出危險、室內檢查是否有疏漏釀災。
  3. 颱風過後:確認安全再出門,注意鐵皮玻璃碎瓦、觸電危險。

物資清單分級

基礎物資(都市居民,宅在家1天所需)

    • 飲用水(每人2公升 / 天)
    • 速食、乾糧
    • 行動電源 + 充電線
    • 手電筒或頭燈(含備用電池)
    • 基本藥品(止痛藥、腸胃藥、感冒藥、個人處方)

進階物資(偏鄉居民,3天~1週停水停電,公共設施部分失能)

    • 濾水器或淨水錠
    • 簡易太陽能板 / 小型儲能電源
    • 急救包(因重建時受傷機率高,以外傷處理為主)
    • 收音機

長期物資(嚴重天災,可能停電一週或停水半個月以上,公共設施部分失能)

    • 中型太陽能板 + 柴油發電機
    • 大容量儲水裝置
    • 完整廚具(瓦斯爐、燃料、鍋具)
    • 家庭常用藥(慢性病藥物)
    • 備用食物:米、麵、罐頭、乾糧、乾貨食材
    • 簡易搭建工具(手套、鏟子、榔頭、釘子、鋸子、帆布.......等等)

🌍 地震防災指南

行動重點

  1. 地震當下:抓著避難包,能快速跑到空曠處則跑,跑不了就找掩護蹲伏。
  2. 地震停止:攜帶避難包,撤離至空曠處,慎防餘震造成的建物倒塌。
  3. 地震過後:面對水電全斷,社會支持系統暫時失能之準備。

物資清單分級

基礎版(受困於瓦礫堆、偏遠地區1~2天所需)

    • 背包(輕便、防水)
    • 飲用水(1.5公升/人/天)
    • 高熱量食品(能量棒、罐頭)
    • 手電筒、頭燈
    • 哨子
    • 急救用品(繃帶、止血帶、基礎藥品)
    • 小型行動電源
    • 鋁箔保暖毯
    • 收音機

進階版(都市、城鎮居民,遇到921等級的地震時,一週街頭逃難所需)

    • 簡易帳篷 / 防水天幕
    • 輕便睡袋
    • 濾水器、淨水錠
    • 太陽能充電器 / 小型儲能
    • 瓦斯爐、炊具與燃料
    • 重要證件影本(申請救助所需)
    • 錢(鈔票、硬幣、悠遊卡)

長期版(偏鄉居民,面對基礎設施失能時,滿足一個月以上的自救需求)

    • 太陽能板 + 儲能電池+柴油發電機
    • 大容量儲水桶 / 雨水收集器
    • 簡易搭建工具(手套、鏟子、榔頭、釘子、鋸子、帆布.......等等)
    • 完整醫療器具與藥物儲備
    • 可久放之糧食(米、麵、玉米、根莖類、醃菜、罐頭)
    • 社區資源共享(醫藥、農產、工具交換)


⚔️ 戰爭避難指南

行動重點

  1. 戰前緊張期:撤離城市,避免被困。(城市物資不足,被困將九死一生。)
  2. 戰事初期:建立臨時據點(國外、地下空間、偏遠地區的獨棟建築)。
  3. 戰事長期: 遠離城鎮,在偏鄉建立小型自救團體。

物資清單分級

基礎版(目標:3天內徒步逃出城市,到達臨時據點)

    • 逃難衣裝(樸素、耐磨、輕便)
    • 飲水(2天份飲水、濾水器、濾水錠)
    • 高熱量口糧(軍糧、壓縮餅乾)
    • 防身用品(例如:長柄強光手電筒、辣椒噴霧、甩棍、複合弓)
    • 急救包(戰爭造成的外傷機率較高,需要特別準備止血帶、抗生素、止痛藥、急救用品與基礎藥物)
    • 收音機
    • 防毒面具 / N95口罩
    • 行動電源
    • 重要證件影本
    • 以上裝入逃生背包(工作地點+住家各一份,不要太高調,否則生死存亡之際,本來就討厭你的隔壁同事可能會來搶劫)

長期版(目標:在鄉下獨立生活或組建社區團體)

    • 太陽能板 + 儲能電池+柴油發電機
    • 可攜式瓦斯爐 / 酒精爐
    • 輕便野外生存裝備(睡袋、帳篷、防潮墊)
    • 戰時交易資源(香菸、酒類、藥品)
    • 基礎修繕、搭建工具組
    • 糧食生產工具(農、漁、採集用具)
    • 濾水器、大容量桶(穩定獲取水源)
    • 簡易武裝(避免遭遇無政府狀態的搶劫行為,需要基礎威懾力,可考慮汽油彈、弩、長柄武器、簡易陷阱)
    • 完整醫療與藥物儲備

註記

猜想情境,建立需求,就能列出需要的物資。

都市情境 → 人口密集、物資仰賴外部供應,戰爭危險性高。著重短期避難(簡易、輕便、快速)。

偏鄉情境:地廣人稀、基礎設施脆弱,容易長時間停水停電,基礎設施癱瘓 → 著重長期自給(水電、糧食、醫療)。

結語

其實,對於較嚴重的災難準備來說,「物資」只是一部分,累積經驗、知識、心理建設,才是更關鍵的行動。物資的運用需要學習,面對狀況的反應也需要訓練。

最近台灣的「避難求生區圈子」風氣有點歪掉了,興許是社交媒體時代的影響,人們更著重於網路個人形象上的呈現,總是在攀比各種戰術服裝、名牌設備、超貴的高熱量口糧,一個個穿得像戶外品牌廣告的model一樣,老是買一些用不上的軍訓課程,沉迷於一些偏門的專業技術。

我想,這是台灣產業單一,且注重專才教育而產生的奇怪現象。

由於當代台灣高壓且價值單一的求學、工作環境,導致多數人除了自己的專業之外,什麼都不會。當代多數台灣人的「生活」經驗是非常破碎的,相較於那些推崇全人教育的先進國家,或是不得不自食其力的發展中國家,台灣人的生活經驗僅僅由「消費」、「廣告」、「社交媒體」隨機拼湊組成,造成不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民眾,依靠吸收了雜亂的淺碟化知識,自信地說著一嘴自己也不明白的大道理。

其實諸如修繕搭建、操作機具、醫療實務、務農捕魚、災難經驗、緊急反應、議題實務、以至於危險情況的應對.......這些樸實的經驗在面對環境變故時都很實用,但多數台灣人並不在乎,畢竟光是在低薪社會中醜陋的掙扎生存,就已經耗光多數人的精力了。許多人甚至連煮飯給自己吃、好好整理居家空間都做不到,生活上過於仰賴資本與社會系統的餵養,面對「災害」這種突然需要全面照顧自己的情境,表現出來的自理能力就像幼兒一樣,想到的方法依然以社交媒體與消費為主,而不是去獨立思考或強化生存能力。

作為一名久居偏鄉,習慣於防災、受災、自給自足的經驗者,我真正的防災建議是:先整頓一下自己災難般的生活。

不要再被消費主義、廢片和廢文填滿人生,去練習真正的生活技能吧!去煮飯、去縫衣服、去收拾房間、去修理紗窗、去陽台胡亂種菜、去露營野炊,去從事一些稍微脫離消費鏈的生活與生產行為......並且思考這件事還有多少是仰賴社會餵養的?還有什麼小事可以練習一下,讓自己更「獨立」一點?

其實,對於那些影響較小的颱風、地震,避難包只是讓自己舒適一點,不準備也不會怎樣;然而,當你的世界出現大災變時,只準備避難包卻是完全不夠的,抄來的作業禁不起檢驗,當資本消費市場與社會支持系統都照顧不了你,必須自食其力的時候,你將深刻地感受到,生存與生活其實是同一件事。

在那個時刻,只有那些曾經踏實生產、生活的嘗試,與不斷的思考與練習,才會化為你照顧自己的能力,對於這樣的你,區區準備一個避難包,根本不需要依賴網路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縱谷山人的沙龍
22會員
14內容數
縱谷山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04
台灣防災意識抬頭,避難包熱銷引發討論。從高價套組到平價選擇,反映不同需求和焦慮。除基本物資,個人化準備更重要,需考量災害類型、情境和時長。政府和民間應合作推動永續防災行動,提升國民抗災韌性。
2025/07/04
台灣防災意識抬頭,避難包熱銷引發討論。從高價套組到平價選擇,反映不同需求和焦慮。除基本物資,個人化準備更重要,需考量災害類型、情境和時長。政府和民間應合作推動永續防災行動,提升國民抗災韌性。
2025/05/17
玉里鎮公所為提升親水公園的「生物多樣性」和「遊玩品質」,特地放養了紅尼羅魚和錦鯉,但貼文發出後即被炎上下架,有趣的是,之後鎮公所又發文表示魚類「經過馴化」,並指責民眾批評不理性。然而為什麼生態愛好者會生氣?為什麼鎮公所要放錦鯉和紅尼羅魚?從這起事件的不同視角,可以看到台灣發展的一些困境。
Thumbnail
2025/05/17
玉里鎮公所為提升親水公園的「生物多樣性」和「遊玩品質」,特地放養了紅尼羅魚和錦鯉,但貼文發出後即被炎上下架,有趣的是,之後鎮公所又發文表示魚類「經過馴化」,並指責民眾批評不理性。然而為什麼生態愛好者會生氣?為什麼鎮公所要放錦鯉和紅尼羅魚?從這起事件的不同視角,可以看到台灣發展的一些困境。
Thumbnail
2025/05/01
疫情趨緩,花蓮的水域活動也逐步解封,鯉魚潭的腳踏船、釣客再度活躍起來,但人們不知道,在清澈美麗的湖景之下,水中生態災難卻宛如煉獄。
Thumbnail
2025/05/01
疫情趨緩,花蓮的水域活動也逐步解封,鯉魚潭的腳踏船、釣客再度活躍起來,但人們不知道,在清澈美麗的湖景之下,水中生態災難卻宛如煉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有來自中國的新住民朋友私訊問我,看了台灣因為凱米颱風淹水的新聞,很好奇台灣淹水怎麼沒有垃圾漂在上頭?
Thumbnail
有來自中國的新住民朋友私訊問我,看了台灣因為凱米颱風淹水的新聞,很好奇台灣淹水怎麼沒有垃圾漂在上頭?
Thumbnail
天然的屏障 多年來,台灣在面對颱風的威脅時,中央山脈如同天然的屏障,為台灣抵擋了不少風雨。每當颱風侵襲台灣,尤其是當颱風路徑位於台灣的邊緣時,沒有山脈的阻擋就顯得尤為危險。這些山脈幫助減弱了颱風的力量,使得台灣免於更嚴重的災害。 北台灣的邊緣 然而,這次颱風的路徑位於台灣的邊緣,尤其是北部
Thumbnail
天然的屏障 多年來,台灣在面對颱風的威脅時,中央山脈如同天然的屏障,為台灣抵擋了不少風雨。每當颱風侵襲台灣,尤其是當颱風路徑位於台灣的邊緣時,沒有山脈的阻擋就顯得尤為危險。這些山脈幫助減弱了颱風的力量,使得台灣免於更嚴重的災害。 北台灣的邊緣 然而,這次颱風的路徑位於台灣的邊緣,尤其是北部
Thumbnail
夏季是臺灣颱風頻發季節,本篇文章整理了颱風前、颱風登陸前後以及災後的相關準備事項,提醒大家注意各項防颱措施。另外也介紹了海上漁業的無線電氣象廣播收聽方式,以及各種氣象單位的相關資訊來源。
Thumbnail
夏季是臺灣颱風頻發季節,本篇文章整理了颱風前、颱風登陸前後以及災後的相關準備事項,提醒大家注意各項防颱措施。另外也介紹了海上漁業的無線電氣象廣播收聽方式,以及各種氣象單位的相關資訊來源。
Thumbnail
台灣本來就是一個濕氣極重的島嶼,大家常常在除濕機的開與不開間猶豫不決,今天就帶你看看濕氣對人體不利的影響吧!
Thumbnail
台灣本來就是一個濕氣極重的島嶼,大家常常在除濕機的開與不開間猶豫不決,今天就帶你看看濕氣對人體不利的影響吧!
Thumbnail
2024年4月3日上午7點58分09秒,花蓮外海發生深度僅有15.5公里,芮氏規模高達7.2的強烈地震。雖然有公共警報系統警告,但許多縣市沒收到警報。文章介紹了幾款地震速報App,說明其功能和優勢。此外,文章也提到人們應做好地震準備,包括緊急避難包和確認住所結構安全等。
Thumbnail
2024年4月3日上午7點58分09秒,花蓮外海發生深度僅有15.5公里,芮氏規模高達7.2的強烈地震。雖然有公共警報系統警告,但許多縣市沒收到警報。文章介紹了幾款地震速報App,說明其功能和優勢。此外,文章也提到人們應做好地震準備,包括緊急避難包和確認住所結構安全等。
Thumbnail
電視播著0403花蓮7.2地震的新聞 震下的當時 在遠方工作的我 沒有第一時間感受到 下班後 打開電視 新聞一則一則的彈出 ... 震時的影片. 落石的滾落. 山時的鳴叫. 男女老少的驚慌.....好多.好多 越看越難過 越看越心驚 原本也打算這次休假也來一趟花東遊 這一次的震後 人
Thumbnail
電視播著0403花蓮7.2地震的新聞 震下的當時 在遠方工作的我 沒有第一時間感受到 下班後 打開電視 新聞一則一則的彈出 ... 震時的影片. 落石的滾落. 山時的鳴叫. 男女老少的驚慌.....好多.好多 越看越難過 越看越心驚 原本也打算這次休假也來一趟花東遊 這一次的震後 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