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金子良太郎。
我不確定台

灣這邊有沒有上映或翻譯版本,如果你們日文聽力還可以,我真心建議找機會看看這部片。它不是那種單純的爆炸動作片,而是一部真正讓人思考「現代社會到底靠什麼在運轉」的作品。
黑五前夜的炸彈包裹
故事從黑色星期五(ブラックフライデー)前夜開始。那是物流業最忙的時候,全日本的倉庫都在拼命打包,貨車滿載跑不停。我們在電商下單的時候,往往只是滑一下手機,卻很少想過背後多少人力在支撐。
就在這個節骨眼,一個普通的紙箱,在顧客家中「砰!」的一聲爆炸了。接下來,不只一件,而是一連串的爆炸事件,整個日本陷入恐慌。警方、媒體、物流公司全都亂成一團。
這不是單純的「恐怖襲擊」。真正的恐怖,是現代社會的依賴:物流一旦停擺,城市馬上窒息。
主人公舟渡エレナ的掙扎

電影的核心人物,是剛剛上任的物流倉庫中心長──舟渡エレナ(滿島光飾)。她不是超人,也不是偵探,而是一個剛到崗、什麼都還沒熟悉的普通上班族領導。
她和團隊經理梨本孔(岡田將生飾)一起,被迫站上風口浪尖。
他們的任務不是「抓犯人」而已,而是「讓物流不斷」。
你可以想像,這就像心臟手術:一邊要找出血管堵塞的地方,一邊卻又不能讓血液停止流動。對她來說,這就是一場現代版的「不可能任務」。
真正的犯人:不是人,而是體制

隨著調查展開,矛頭指向一位派遣員工──筧まりか。她透過系統漏洞下單,實際訂了十二件「炸彈包裹」。
最初大家都以為她是恐怖份子,但真相卻令人心酸:
- 她在公司裡只是最邊緣的派遣人員,長年被忽視;
- 她在生活與社會裡,被逼到絕境;
- 她的「爆炸」其實是一種自殺式的抗議。
換句話說,她不是單純的加害者,而是體制下的受害者。
爆炸的真正推手,不是一個「幕後黑手」,而是整個追求效率、壓榨人力的物流與資本主義體系。
十二顆炸彈與「最後一公里」

電影裡反覆出現一個數字:十二。
筧まりか下單了十二件帶有爆炸裝置的商品。
- 前面幾件先後爆炸,造成恐慌。
- 大部分在警方與物流員工的努力下被回收。
- 但最後一件,差點送到一戶普通家庭手中。
這一段看得我冷汗直冒。因為它提醒我們:物流的龐大系統,看似高效,其實只要混入一個「異物」,整個社會就可能陷入失控。
「最後一公里」(last mile),在電商裡是指快遞從物流中心到顧客家的最後一段路。但在電影裡,它同時象徵著人心的臨界點──絕望的人只差最後一步,就可能點燃炸彈。
資本與真相:被掩蓋的東西

更令人憤怒的,是公司高層的態度。他們其實早就收到「爆炸威脅」的聲明,但選擇隱瞞,怕影響業績、股價。
舟渡エレナ在最後,雖然被公司解僱,但她勇敢揭露真相。她留下一句話:
「炸彈還在。」
這句話有雙重意義:
- 字面上的炸彈,尚未被完全回收。
- 更深的層次,是指社會矛盾與人們的絕望,就像隱形的炸彈,隨時可能爆炸。
為什麼這部片讓我心有戚戚焉
身為一個在日本生活十五年的中年人,我看這部片的時候,心裡非常不是滋味。因為筧まりか的遭遇,和我認識的許多打工朋友、派遣員工,何其相似。
他們每天穿著制服,在便利商店、倉庫、餐館裡默默勞動,拿著最低的時薪,沒有保障,沒有未來。當社會體系只要求「快、便宜、效率」,卻不給予人應有的尊嚴,那些壓抑的情緒,終有一天會爆炸。
推薦給台灣朋友的理由
台灣朋友可能會覺得:這不就是日本的故事嗎?
但我覺得,這個主題放到任何一個高度依賴電商的社會,都一樣成立。無論是台灣的雙十一、還是美國的黑五,背後都是同樣的「最後一公里」壓力。
這部片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不只是娛樂,而是讓我們看清:便利的代價,究竟是誰在默默承受?
結語
《ラストマイル》不是一部讓你看完哈哈大笑的電影,它讓你帶著沉重的思緒走出戲院。
它的懸疑緊湊會讓你緊張到手心冒汗,但最讓人後怕的,是那些再日常不過的場景──一個快遞紙箱,一個派遣員工,一個被隱瞞的真相。
我想起自己每天在家門口接快遞的瞬間,突然覺得那個紙箱不只是生活的便利,也是一個象徵:我們每一個人,都和這個龐大體系綁在一起。
最後,推薦台灣的朋友們,如果有機會看這部片,千萬不要錯過。
如果沒有翻譯版本,日文能力夠的話,請挑戰一下。 這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一個現代社會的寓言。
✍️金子良太郎
在日本仙台生活十五年,中日家庭,三個孩子的父親。 這裡寫下我的生活、觀影心得與小市民的觀察。 如果覺得有意思,請幫忙點個讚、收藏、分享,也歡迎追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