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參加了 水球軟體學院 的《AI 時代的 1% 工程師》工作坊,身為一位轉職仔,接觸程式的時間大約一年多,沒有很多的專案經驗,要理解課程的內容真的是一大挑戰,但收穫還是很多
這門課最震撼我的地方
網路上常看到 Vibe coding 的討論,大部分都聚焦在「工程師會被 AI 取代的焦慮感」、「AI 產出的程式碼品質很差,後續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擦屁股」,比較少看到「我要如何讓 AI 減少對我的誤解」的討論。
當我們在跟 AI 溝通時,通常是以自然語言來要他做什麼,也就是要怎麼下 prompt 比較可以讓 AI 懂,但人跟人的溝通都會產生誤會了,AI 一定也會誤會,當我們要 AI 做的事情越多,prompt 本身存在的限制會讓 AI 有太多自由發揮的點,而課程在進到實際操作前有個思維很有趣,就是我們人類要做的事情就是減少讓 AI 自由發揮的點,這些點越少,最後產出的程式碼品質就越好,所以這就解決了 AI 會產出爛 code 的問題或是越修越糟的窘境
課程中展示透過 BDD(行為驅動開發)與 AI 的三大流程,由人類透過明確的需求描述 (實例化需求 Spec by example, SBE),並將其轉化為可執行規格 (Executable Specification),並透過驗收測試驅動開發 (Acceptance Test-Driven Development, ATDD),讓 AI 自己完成開發、測試、修正、試錯。
看 AI 在開發的過程好像在施展什麼魔法
我最欣賞水球潘老師的地方
老師不只是教知識和工具,而是一步步為我們展開 AI x BDD 的核心思維,把「為什麼要這樣做」拆解得很清楚,讓我在短時間內就能理解 BDD 與 AI 結合的威力。
為什麼這堂課值得一上?
這堂課比較適合有程式基礎的人,課程節奏蠻快的,所以需要接觸程式開發過的人才比較跟得上
此課程不只是教技術,而是擴展軟體工程師思維的認知邊界。我會推薦給正在思考如何提升生產力、怕被 AI 取代的工程師。無論是前端、後端,還是剛入門的開發者,都能從這堂課得到突破性的視野。
一堂課 6 小時的時間,我對軟體開發的想像被更新了,也更確定未來要持續探索如何透過 AI 協作達到全自動化的境界。
感謝 水球軟體學院、水球潘老師 帶來的震撼課程,真心推薦大家也來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