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薄霧尚未散盡,山間小路被晨光映得濕潤而柔和。我提著小籃子,細心觀察沿途的野草與藥材,默念著師父昨日教的方子。師父曾說:「認得一味草藥,能救一條命;懂得火候與藥性的交融,能救一個家。」這句話如今在我心中,比任何時候都清晰。
山林的空氣混合著泥土與草木的香氣,清新而微涼。走到師父常帶我採藥的溪邊時,我看到師父已在那裡等候。他身形佝僂,但眼神銳利如鷹,手握竹杖,杖尖輕敲地面,發出清脆聲響。
「來了?」師父抬頭看我,嘴角帶著淡淡笑意。我躬身回禮:「是,師父。」
師父示意我坐下,從背包中拿出幾株草藥。「今天,我要教你如何將藥性與食材的性味完全融合,這比昨日的藥膳更難上百倍。」
我好奇地湊近,師父將每一味藥材捏在手中,輕輕搓揉,聞了聞香氣,再放到小砧板上。「這是白芍,性微寒,養血柔肝;這是枸杞,性溫,補腎養肝。單獨用,固然有效;但若要入膳,火候與搭配尤為重要。稍有不慎,便可能傷人。」
我仔細記下師父的每一句話,心中暗自佩服。這些看似簡單的草藥,蘊含深厚學問,任何一步出錯都可能前功盡棄。
師父笑了笑,拿起一塊新鮮雞胸肉與幾顆栗子,「今天,我們試著做藥膳雞湯。湯要溫而不燥,補而不滯。你來掌火,我在旁指導。」
我點頭,整理柴火點燃。火苗跳動,映照師父佝僂的背影,帶著一種莫名威嚴。我學著師父手法,先將雞肉稍汆燙,再與栗子、白芍、枸杞一同放入鍋中。湯漸漸燒開,白色泡沫浮起,我按照師父所教輕輕撇去,避免苦味滲入湯中。
師父在旁看著,偶爾點頭,偶爾皺眉。「火候不能急,心要沉,這是藥膳最基本的道理。廚藝與醫術,都在細節裡見功夫。」
我專注攪拌,觀察湯的顏色與香氣,感覺每一味藥材的性質都在湯中交融。這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師父為何說藥膳不只是湯羹,而是一種能治癒人心的力量。
正當我專注時,師父忽然問:「薇薇,你可曾想過,這世上為什麼有人要隱藏自己的本事?」
我愣住,不明白師父意思。
師父語氣沉了下來:「昨日集市,有人暗中觀察你,甚至有人對藥膳出現誤解。你以為只是偶然,但真正懂得食醫結合的人,少之又少。越少的人懂得,越容易引來嫉妒與試探。」
我低頭,心裡有些緊張,但更明白——我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這股危機感提醒我,必須更努力學習,才能保護自己,也保護那些依賴我的人。
師父看穿我的心思,笑了笑,從衣袖中拿出一本厚厚的手稿,「這是我的筆記,記錄多年研究藥膳與醫術的心得。你先看,明日我們再動手煮新的方子。」
我小心翻開,紙上密密麻麻記錄各種藥材性味、火候、搭配原則,以及食療實例與注意事項。每一頁都像打開一扇窗,讓我看見藥膳背後深不可測的學問。
師父指著一頁說:「這些年,我一直在探索‘食與醫的極致融合’,這不是單純煮湯,也不是單純用藥,而是將二者交融,創造既能養人又能治病的力量。薇薇,你天資聰穎,若能學會,將來必有所成。」
我的心中湧起熱血,不僅因師父肯定,更因這條道路清晰地展現在眼前——我要學會用食材救人,用藥物溫暖人心。
下午,我跟著師父上山採藥,一邊辨認草藥,一邊記錄每株特性。山中微風拂過,帶來淡淡草香,我感覺每一步都踏入另一個世界——這裡沒有喧囂,只有自然規律和生命脈動。
傍晚回到小屋,師父又讓我整理、晾曬今日採回的藥材,並試著設計一份簡單藥膳方子。雖是初步嘗試,我感覺自己正慢慢將廚藝與醫術融為一體,心中踏實而充滿希望。
夜裡,我躺在床上翻閱師父手稿,腦中回想今天學到的細節。窗外月光如水灑進房間,我的心像燃起火焰——這條路,雖充滿挑戰,但我願意一步步走下去。
我不知道未來會遇到多少困難,也不知暗潮何時再起,但我清楚——只要心中有光,鍋中的湯就能暖人,藥中的味就能救人。這是師父給我的智慧,也是我必須守護的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