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我是秋,最近追完Netflix新劇《影后》,這部劇比我想像的還要真實,真實到讓人有點不舒服,但又忍不住一口氣追完。
本以為這會是一場女明星們的華麗宮鬥秀,充滿了勾心鬥角和狗血誤會。但當我一頭栽進去後才發現,它根本不是在演藝圈,它是在演我們每個人的人生。
撕下華麗標籤,看見每個人的「影后生活」
這部劇最讓我驚豔的,不是某個角色的奮鬥史,而是它告訴我: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裡的「影后」。「影后」這個詞,不再是頒獎典禮上那座閃閃發光的獎座,而是我們為了生存,不得不戴上的面具。
劇中的史艾瑪(林廷憶飾),為了夢想從天真變得「假天真」;黎芯妮(陳庭妮飾),明明是個戀愛腦,卻得在鏡頭前展現性感;潘茵茵(曾莞婷飾),活在被愛的錯覺裡,直到現實給她狠狠一擊。她們都在扮演一個與真實自我不同的角色,而這不就是我們在職場、在家庭、在社交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的劇碼嗎?
努力,真的不保證有收穫
我們總是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影后》卻毫不留情地戳破這個謊言。
劇中,製作人薛亞之(謝盈萱飾)的努力,就是最痛心的例子。她為了丈夫的夢想,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卑微地當一個「槓桿」,用盡人脈與資源。但當丈夫終於功成名就時,卻連一句感謝都不曾提起。
這個畫面讓我想起自己在職場上,也曾為了某個案子拼盡全力,以為只要夠努力,就能被看見。然而,最終的功勞卻可能歸於那些更會「表演」的人。
這部劇告訴我,努力是基本,但它不是交易。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等價交換,就像薛亞之就算用盡一生去愛、去付出,也換不回丈夫的回眸。這不是說努力沒有價值,而是說我們必須學會「轉身」。就像薛亞之最後在剪輯室裡,看清了丈夫的眼淚不是為她而流,那刻,她終於為自己的人生轉了個彎。
沒有人是不可取代的
周凡(楊謹華飾)曾是眾人追捧的「女明星」,但當她回歸時,卻發現市場上已經出現了比她更年輕、更會「求上位」的「小周凡」;而潘茵茵(曾莞婷飾)也從永遠的小公主,走到了要演「媽媽」的年紀。
這讓我想起在任何一個領域裡,所謂的「先來後到」和「不可取代」都只是幻覺。
一個新進的同事,或許比你更懂得如何用 AI 來提高效率;一個剛畢業的菜鳥,或許比你更懂得如何經營社群。這些新興的工具和思維,就像劇中的史艾瑪一樣,聰明地站在「對」的位置,輕易地攻城掠地。
豐富故事的維度與層次
當故事不再只聚焦於單一主角,而是同時發展多個角色的人生,觀眾能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同一件事件或同一個主題。
《影后》它同時呈現了製作人薛亞之、過氣明星周凡、以及冉冉新星史艾瑪三條故事線。這三條線看似獨立,實則相互影響、相互牽制。我們看到了薛亞之在幕後為了丈夫卑微地付出;周凡在鎂光燈外掙扎求生;史艾瑪在名利場上步步為營。當這三條線在最終的頒獎典禮上匯集時,我們不只看到了一場戲劇性的衝突,更看見了演藝圈這個大環境中,不同角色所面臨的困境與抉擇。
一部戲劇通常會有一個核心主題。透過多線敘事,編劇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這個主題,讓它變得更為複雜和豐富。
例如,《影后》的核心主題是「女性在演藝圈的生存之道」。如果只聚焦於周凡的故事,它可能只是一部關於「過氣女星如何翻身」的戲。但當它加入了薛亞之的「幕後轉身」和史艾瑪的「野心」,這個主題就被擴大為:
- 努力與天賦:薛亞之的努力,對比史艾瑪的天賦。
- 選擇與代價:薛亞之選擇了家庭與幕後,卻失去了自我。
- 時代與淘汰:周凡被時代淘汰,史艾瑪是新的風向。
多線敘事讓《影后》不再是單一故事,而是成為一部關於女性生存群像的史詩。
《影后》教會我的事:別再只扮演,請開始活著
這部劇沒有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童話結局,而是用最寫實的方式,讓我們看見每個人在光鮮亮麗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掙扎。它提醒我們,人生不只是一場戲,我們不能永遠活在別人為我們寫好的劇本裡。
薛亞之的「轉身」、周凡的「放下」、潘茵茵的「折腰」,這些都是在告訴我們,真正的「影后」,不是贏得掌聲,而是擁有放下、轉身,並且繼續往前走的勇氣。
或許,我們都該從各自的「影后生活」中,走出來喘口氣,問問自己:「我演得夠久了嗎?現在,我能為自己而活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給我個 【愛心❤️】 ,鼓勵我吧!
最後,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也別忘了 【追蹤】 【訂閱】,讓我們一起在變強的路上互相扶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