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是一座巨大的黑色幽默實驗室。
每天打開新聞、進辦公室、跑政府單位,你都會覺得自己像誤闖進卡夫卡小說。 但奇怪的是,這些題材沒人寫,或者寫了也少人追。
新台幣太香
在這個島上,創作者常常面對一個現實問題:
「要不要先接個業配,保證月底有錢?」 寫小說、寫諷刺,市場小又變現慢; 拍個短影音、寫個政論,流量立刻進帳。 結果就是——現成的黑色幽默素材,大家看得到,卻不想蹭,因為 不香。
政治正確的無形牆
台灣看似自由,但其實很多題材碰不得。
寫太「黑」,會有人說你影射;
寫太「酸」,會有人說你唱衰;
寫太「真」,會有人說你偏激。
最後創作者自我審查,覺得「還是寫點安全的吧」。
於是,最精彩的黑色幽默只能留在茶水間八卦,沒人敢搬上檯面。
牆內的對比
有趣的是,牆內的作者反而能把議題玩得很廣。
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選擇。 環境越壓抑,越逼出創作者的「繞規則」能力。 寫不直白,就寫隱喻; 不能講人,就講動物; 不能罵體制,就用科幻世界套殼。 結果作品反而更狠、更廣,黑色幽默更有力。
台灣的現實
所以台灣的處境就很吊詭:
- 題材: 有,滿坑滿谷。
- 市場: 小,錢不好賺。
- 創作者: 寧可追流量。
- 觀眾: 愛看,但不一定願意掏錢,反而願意捧場韓國商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