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帶來的衝擊正在快速擴散:Cloudflare CEO 警告「答案引擎」正掏空媒體與知識流量,資訊恐被少數科技巨頭壟斷;日本石黑浩則預言 5 年內仿生機器人將走進家庭,重塑人機共生的日常;Replit CEO 更直言「SaaS 已死」,AI 代理人將讓軟體開發成本趨近於零,徹底改寫產業遊戲規則。這三則新聞,拼湊出資訊權力、生活樣貌與產業生態的三重變革。
影音版
🔹 Cloudflare CEO警告:AI恐掏空媒體流量

📌 新聞整理 Cloudflare 執行長馬修·普林斯警告,AI「答案引擎」正在大幅減少網站流量,媒體、研究機構因廣告與付費閱讀下降,恐被「餓死」。他比喻這種趨勢會讓資訊回到文藝復興前,由少數「科技家族」壟斷。他更點名山姆·奧特曼可能打造自己的「美聯社」。Cloudflare 已封鎖未付費 AI 爬蟲,並呼籲 AI 公司開始付費。與會媒體主管透露,Google 流量已從 65% 掉至 20%,顯示危機迫近。
🔍 知識補充
• 答案引擎:指 AI 直接生成答案,而非導流至原始網站,改變了網路流量模式。
• 內容經濟模式:傳統依靠廣告與訂閱,如今若流量消失,媒體營收將雪崩。
💬 生活化說法 就像大家都去便利商店直接拿免費食物,餐館再好吃也沒客人光顧,最後只剩下能壟斷供應的大財團。
🏭 產業鏈角度 AI 公司若不付費,將打擊新聞、教育、科研內容生產,進而影響 AI 自身的訓練養分。
💰 投資角度 短期有利於 AI 平台股,但中長期若資訊生態崩壞,投資人需警惕「無源之水」風險。
🔹 石黑浩:5年後仿生機器人將進入家庭

📌 新聞整理 日本「仿生機器人教父」石黑浩預言,5 年後人形機器人將走進家庭,售價約新台幣 20 萬,可協助家務、工廠搬運,甚至展現情感。他強調,大型語言模型已讓機器人能自然對話,堪稱「人的壓縮版」。雖然尚無法完全像人類般靈活,但生活應用已可期待。2025 大阪世博,他將展出 50 具機器人,探討人機共存與生命意義。
🔍 知識補充
• 仿生機器人:不同於工業機器人,強調外觀與行為模擬人類,搭配 AI 能更自然互動。
• 應用場景:不只家庭,也包括醫療照護、零售服務、物流。
💬 生活化說法 就像請了一位「智慧管家」,不只能幫忙端茶遞水,還能陪你聊天、安慰心情。
🏭 產業鏈角度 傳感器、馬達、語音交互晶片、外觀材質等都將受惠,台灣廠商在零組件鏈具優勢。
💰 投資角度 短期看好服務型機器人、新創 AI 機器人公司;中長期可關注高齡社會需求帶來的機器人普及化。
🔹 Replit CEO:SaaS已死,AI代理人將掀產業革命

📌 新聞整理 Replit CEO Amjad Masad 在 YC 演講指出,AI 代理人是軟體開發的「最後一哩路」,未來 SaaS 成本將趨近於零。Replit 打造「侏羅紀公園」式 AI 生態,讓 AI 自行處理雲端、資料庫與部署,進化為自主開發者。 他預言,人人都能像叫 Uber 一樣叫 AI 工程師,甚至 HR 也能 3 天造出專屬軟體。公司未來將更像「開源專案」,人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中本聰」。
🔍 知識補充
• SaaS(軟體即服務):原先解決了安裝與維護問題,但仍需專業開發;AI 代理人則讓非程式背景的人也能打造工具。
• AI代理人:能自主規劃、寫程式、調用 API,具「全流程開發者」潛力。
💬 生活化說法 未來你要的不再是買軟體,而是「叫軟體」:像叫外送一樣,AI 幫你現做一份專屬 App。
🏭 產業鏈角度 傳統 SaaS 平台恐受衝擊,但雲端與 API 供應商將因 AI 代理人需求反而受益。
💰 投資角度 長期看,投資人需關注「AI 開發平台」與「開源生態」的新龍頭,而非傳統 SaaS 巨頭。
🌐 我們的觀察
今天的三則新聞,背後其實在拋出同一個問題:當知識、勞動與工具都由 AI 重構,人類的價值在哪裡? • 媒體在掙扎:知識該如何被生產與付費? • 家庭在思考:與會「表達情感」的機器人共處,我們會更孤單還是更完整? • 產業在轉型:當人人能造軟體,公司是否還需要「階級組織」? 或許,AI 不只是科技革命,而是一面鏡子,正映照出我們對於 權力、情感與工作的再定義。
歡迎訂閱我們,掌握最新AI資訊^^也歡迎與我們進行更多合作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