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太陽日在近日點時最長?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1. 「太陽日」的定義
    一個「真太陽日」是指太陽連續兩次經過同一地點子午線(達到最高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我們日常使用的鐘錶是根據「平太陽日」(24小時均分)來運行的,但由於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以及地軸傾斜,導致真太陽日的長短在一年中會有所變化。
  2. 地球的公轉速度
    根據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地球在軌道上公轉的速度並非固定不變。
    • 在近日點(約在每年1月3日前後),地球最靠近太陽,公轉速度最快。
    • 在遠日點(約在每年7月4日前後),地球離太陽最遠,公轉速度最慢。
  3. 公轉速度如何影響太陽日長短
    地球不僅在公轉,同時也在自轉。當地球公轉速度較快時(如在近日點),它需要在完成一次自轉(360度)後,額外多轉一點角度才能讓太陽回到子午線上的相同位置。這個「額外的角度」需要「額外的時間」來完成,因此太陽日就變長了。

總結

正因為地球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最快,需要補償的自轉角度最大,所以太陽日的時間最長。反之,在遠日點時公轉速度最慢,太陽日則最短。

地球在近日點和遠日點時,因公轉速度不同而需要補償的自轉角度與太陽日時間差如下:

詳細數據說明

下面的表格清晰地展示了地球在近日點遠日點時,為補償公轉速度差異所需的額外自轉角度以及由此導致的真太陽日與平太陽日的時間差

raw-image

💁 原理與計算解釋

為了讓您更直觀地理解背後的原理,整個過程可以分解為以下幾個步驟:

raw-image

總結來說

  • 公轉速度是關鍵變數:這個現象的核心驅動力是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如圖所示,
    速度差異直接導致了需要「追趕」的太陽位置遠近不同。
  • 角度與時間的轉換:我們知道地球自轉 1度大約需要4分鐘。將上述角度差換算成時
    間,就能得到真太陽日與平均長度(24小時)的秒數差。
    近日點補償的角度更大,因此時間差也更顯著。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真師傅的AI沙龍
26會員
700內容數
一直尋找 " 真正 " 的師傅 , 行行出狀元!! 業業有老師!! 感謝您的支持 也可以到下方連結逛逛喔! https://tslv.pixnet.net/blog https://vocus.cc/user/@tslv https://www.youtube.com/@tslv80
真師傅的AI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2
我執教已逾二十年,每當學生來請我寫推薦信,我總會問他們一個問題:「你為什麼選擇這條路?」大多數孩子的回答,不外乎是興趣、夢想或未來發展。然而,當我問到這位學生時,這個平時說話輕柔的年輕人,眼神卻瞬間點亮了一種篤定的光芒。 他說:「老師,我不是『選擇』了建築,我只
Thumbnail
2025/10/02
我執教已逾二十年,每當學生來請我寫推薦信,我總會問他們一個問題:「你為什麼選擇這條路?」大多數孩子的回答,不外乎是興趣、夢想或未來發展。然而,當我問到這位學生時,這個平時說話輕柔的年輕人,眼神卻瞬間點亮了一種篤定的光芒。 他說:「老師,我不是『選擇』了建築,我只
Thumbnail
2025/10/02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2025年7月21日因山體崩塌形成,最終於9月23日在颱風樺加沙帶來的豪雨影響下發生壩頂溢流,短短30分鐘內湧出約1540萬噸洪水,相當於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截至9月26日,事件導致14人死亡、11人失聯、100人受傷,馬太鞍溪橋被沖毀
Thumbnail
2025/10/02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2025年7月21日因山體崩塌形成,最終於9月23日在颱風樺加沙帶來的豪雨影響下發生壩頂溢流,短短30分鐘內湧出約1540萬噸洪水,相當於6000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造成光復鄉嚴重災情。截至9月26日,事件導致14人死亡、11人失聯、100人受傷,馬太鞍溪橋被沖毀
Thumbnail
2025/10/02
「垂直風切」這個名稱的由來,可以從字面上直接理解: 垂直:指的是在垂直方向上(即從海平面往上到高空)。 風:指的是風。 切:這個字用得非常傳神,它是一個比喻,意思是像刀子一樣切開、撕裂。 所以,「垂直風切」簡單來說,就是風隨著高度增加而改變(包括風速或風向),而這種變化具有「切斷」或「破壞」
Thumbnail
2025/10/02
「垂直風切」這個名稱的由來,可以從字面上直接理解: 垂直:指的是在垂直方向上(即從海平面往上到高空)。 風:指的是風。 切:這個字用得非常傳神,它是一個比喻,意思是像刀子一樣切開、撕裂。 所以,「垂直風切」簡單來說,就是風隨著高度增加而改變(包括風速或風向),而這種變化具有「切斷」或「破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撰文選圖/ 章魚 7月28日上午,逐漸朝向天頂爬升的太陽將大部分行星籠罩在光芒中,也映照出長期的翻攪已經來到沉澱與清晰的時機。就在凱龍星準備落下西方地平線之時,月亮來到下弦月的位置,傳遞著色調豐富的訊息:適度給別人保留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以及預留一些讓事情自由發展的空白,會更勝於完美的按表操課。按
Thumbnail
撰文選圖/ 章魚 7月28日上午,逐漸朝向天頂爬升的太陽將大部分行星籠罩在光芒中,也映照出長期的翻攪已經來到沉澱與清晰的時機。就在凱龍星準備落下西方地平線之時,月亮來到下弦月的位置,傳遞著色調豐富的訊息:適度給別人保留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以及預留一些讓事情自由發展的空白,會更勝於完美的按表操課。按
Thumbnail
關於『換年』的時間目前還是眾說紛紜,每個流派都有不同的換年計算時間,這是我目前學派的換年時間點,大家來參考看看。
Thumbnail
關於『換年』的時間目前還是眾說紛紜,每個流派都有不同的換年計算時間,這是我目前學派的換年時間點,大家來參考看看。
Thumbnail
人類圖這個天上地下無所不包的知識體系中,提供了一種獨特「觀察法」:The Daily Transit,即每日行星過境,可以簡單稱為「流日」。這是一種用人類圖標記宇宙中星體特定時刻移動或位置的方法。流日圖解釋了圍繞著人類圖曼陀羅...
Thumbnail
人類圖這個天上地下無所不包的知識體系中,提供了一種獨特「觀察法」:The Daily Transit,即每日行星過境,可以簡單稱為「流日」。這是一種用人類圖標記宇宙中星體特定時刻移動或位置的方法。流日圖解釋了圍繞著人類圖曼陀羅...
Thumbnail
珍惜這個時刻。從這個時刻起步,我們不僅見證有歸於無,我們還將學會無中生有。
Thumbnail
珍惜這個時刻。從這個時刻起步,我們不僅見證有歸於無,我們還將學會無中生有。
Thumbnail
日月真正的昇降位置 月亮晚上從哪邊升起 初一新月時 月亮和太陽同時升起 然後每過一天 月亮升起時間晚52分鐘 到了十五 月亮在太陽落下時升起 然後同樣是每過一天 月亮出來晚52分鐘 原因是月亮每月29.5天要向東公轉360度 平均每天東移58度多 而新月時日月在同一直線 每天偏東5
Thumbnail
日月真正的昇降位置 月亮晚上從哪邊升起 初一新月時 月亮和太陽同時升起 然後每過一天 月亮升起時間晚52分鐘 到了十五 月亮在太陽落下時升起 然後同樣是每過一天 月亮出來晚52分鐘 原因是月亮每月29.5天要向東公轉360度 平均每天東移58度多 而新月時日月在同一直線 每天偏東5
Thumbnail
繫辭傳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道,是指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人間,有太陽就有月亮,有生命就有死亡,有男人就有女人,有盈就有虧,有溢就有損,有因就有果。所謂「人若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做人做事還是得依照良心和天理,順天應命,若執意違背任性為之,就會天理難容。 有一位讀者來信說,二○二
Thumbnail
繫辭傳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這個道,是指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人間,有太陽就有月亮,有生命就有死亡,有男人就有女人,有盈就有虧,有溢就有損,有因就有果。所謂「人若不照天理,天就不照甲子」,做人做事還是得依照良心和天理,順天應命,若執意違背任性為之,就會天理難容。 有一位讀者來信說,二○二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黃道十二星座和四時行星排列的相互對應關係,描述了星體運行的原理以及星座與四季變化之間的關聯。通過觀測天體的運行和時序節令,我們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交會,解釋了占星學所呈現的星象與現象顯示的本質。希望這些內容能夠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占星學的原貌和所蘊含的奧祕。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黃道十二星座和四時行星排列的相互對應關係,描述了星體運行的原理以及星座與四季變化之間的關聯。通過觀測天體的運行和時序節令,我們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交會,解釋了占星學所呈現的星象與現象顯示的本質。希望這些內容能夠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占星學的原貌和所蘊含的奧祕。
Thumbnail
從地球觀測星體,看到星體在黃道位置的改變稱為日纏。而地球自轉造成日夜時間的變化則稱為月建。星體沿著黃道以逆時針方向運行代表日纏是天道左旋,地球沿著赤道順時針方向自轉則代表月建是地道右旋。本來日纏和月建在曆法上是兩個相對的系統,但用地支六合可以將這兩個系統結合起來。
Thumbnail
從地球觀測星體,看到星體在黃道位置的改變稱為日纏。而地球自轉造成日夜時間的變化則稱為月建。星體沿著黃道以逆時針方向運行代表日纏是天道左旋,地球沿著赤道順時針方向自轉則代表月建是地道右旋。本來日纏和月建在曆法上是兩個相對的系統,但用地支六合可以將這兩個系統結合起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