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建築系審查委員:
您好。
我執教已逾二十年,每當學生來請我寫推薦信,我總會問他們一個問題:「你為什麼選擇這條路?」大多數孩子的回答,不外乎是興趣、夢想或未來發展。然而,當我問到這位學生時,這個平時說話輕柔的年輕人,眼神卻瞬間點亮了一種篤定的光芒。
他說:「老師,我不是『選擇』了建築,我只是終於『認出』了自己該走的路。」
這句話,讓我這個教了無數學生的老師,內心受到了深深的觸動。我想與您分享的,不僅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更是一個未來建築師的雛形。
從「空間的詩人」到「結構的實踐者」
這位學生有一種天賦,他能「閱讀」空間並為其「寫詩」。高二那年,他交了一份地理課的特別報告,主題是「校園的失落角落」。他沒有選擇氣派的教學大樓或新建的體育館,反而帶著相機和素描本,鑽進了校史館後方那處常年陰暗、佈滿爬藤的穿廊。
他的報告不僅有照片和精準的測繪,更有一篇散文,描述陽光在不同時節、如何以不同角度灑落廊道,光影如何與斑駁的紅磚牆對話。他寫道:「這個被遺忘的角落,每天都在上演一場光與影、時間與材料的默劇,只是我們都忘了停下來觀賞。」他更進一步,用紙板製作了這個穿廊的等比縮放模型,並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可調角度的鏡面系統,模擬如何透過簡單的結構改造,將午後最燦爛的陽光引入廊道最深處。
這份報告早已超越地理作業的範疇,它是一位未來建築師的宣言:他看見了問題,感受了空間的情感,並且,他已經開始動手「解決」它。
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架橋
如果您認為他只是個充滿感性的文青,那就錯了。他的數理成績始終名列前茅,尤其在立體幾何與物理力學上展現了出色的邏輯。我記得他曾為了設計一個懸浮書架的模型,整整一週放學後都泡在實驗室裡。他不是在「裝飾」一個想法,而是在「計算」與「驗證」。他查閱資料,了解懸臂結構的原理,用不同粗細的木條測試載重,失敗了無數次。當他最後成功讓那片薄薄的木板優雅地懸停在牆面上,並穩穩托住十幾本書時,他臉上流露的,不是單純的喜悅,而是一種對「原理」與「實踐」達成和解的滿足。
這種兼具人文關懷與科學實證的特質,不正是建築師最核心的素養嗎?
溫暖而堅毅的協作者
在團體中,這位學生不是最高聲的領導者,卻是不可或缺的凝聚者。班上籌辦園遊會,他是總策劃。當組員們為了攤位設計爭執不休時,他不會強勢主導,而是默默地將所有人的意見畫成草圖,整合成三個方案,分析每個方案的優缺點與可行性。他讓大家「看見」想法,從而找到共識。他的領導力,建立在傾聽、理解與具象化的能力之上,這正是一個建築師在帶領團隊時最需要的智慧。
寫在最後的真心期許
這位學生讓我相信,有些人生來就屬於某個領域。他的書包裡總放著一本速寫本,裡面是對街角老窗的描摹、對樓梯旋轉韻律的捕捉、對一棵樹與一堵牆之間光影變化的紀錄。建築之於他,不是升學的選項,而是他觀看世界、與世界對話的母語。
尊敬的教授,我極少如此篤定地斷言一個學生的未來。但我深信,這位學生就是為建築而生的那塊料。他擁有建築師的雙眼、頭腦與雙手,更難得的是,他有一顆願意深刻理解人與環境關係的柔軟的心。貴系若能給予他這片沃土,他必將成長為一名能為我們的城市寫下動人詩篇的建築師。
懇請您給予他一個機會。謝謝您。
[您的姓名]
[擔任職務, e.g., 高中三年級導師]
[學校名稱]
[聯絡方式]
[日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