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場的宏偉競技場中,我們經常被教導要追求精確、要預測未來。從複雜的數學模型到大數據分析,無數工具被設計出來,旨在為投資者提供一個清晰的「股價預測」。但是,事實上投資並不需要太複雜的數學,因為即使精準預測未來也無法有效預測人類行為。
以下透過辯證方式說明:為什麼理論模型在90%的時間裡失效?
- 人們根本無法在不使用精密計算的工具下計算。這正是許多複雜金融模型在實戰中頻頻失靈的核心原因。想像一下,在市場情緒高漲或恐慌拋售的壓力下,有多少人能夠冷靜、精準地執行一套複雜的統計分析或微積分運算?答案是:極少數。這些精密的數學模型,在脫離了實驗室與超級電腦後,對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而言,根本無法應用。
- 理論基礎的脆弱性:絕大多數的金融模型,都建立在一個關鍵假設之上-「理性人」。它們認為市場參與者會根據所有可用信息,做出最佳的、最大化利益的決策。然而,現實世界卻是由充滿情感、偏見、恐懼與貪婪的真實人類組成。行為金融學早已證明,人類行為常常是非理性的。當模型試圖以「理性」的框架去捕捉「非理性」的市場時,其失效是必然的。
上述的論點自然會導向實戰問題:如果我們採取價值投資法則,買入我們認為優質的公司,請注意所謂價值並非單純指股價在低檔,而是根據公司的產業等其他基本面資訊評估,當前股價仍未反應其價值。但買入後股價遲遲不見起色?這是為什麼呢?既然這家公司這麼好,怎麼會都不漲?我們開始無限的小劇場,因為市場永遠是對的這個至理名言!我們開始懷疑:我們一開始買入的原因,是否是對的?
但市場真的永遠是對的嗎?
在純右側交易法則中,我們認同市場永遠是對的,市場是「投票機」,資金是選票:市場的資金總量在一個期間內是有限的。當一個新的、光鮮亮麗的熱門題材(例如AI、減肥藥)出現時,大量的短期資金(選票)會為了追求立即的回報,而暫時湧向它。這必然會導致其他優秀、但暫時失寵的公司的資金流出,造成股價弱勢。在純左側交易法則中,這是「市場失靈」,而非「公司失靈」: 這種因市場「注意力轉移」造成的價格錯位,M.Formex 體系中定義的「市場失靈」。這不是風險,這恰恰是我們「勝利方程式」中,等待佈局的絕佳機會。它不是一個賣出的信號,而是一個潛在的買入信號。
我們的任務是區分「噪音」與「信號」:由資金流動造成的股價波動,是典型的「市場噪音」。它引人分心,但對公司的長期價值沒有實質影響。我們必須訓練自己忽略這種噪音。否則我們將永遠被市場的風吹草動而左右。
因此,當我們面對這種短線弱勢時,正確的反應不是恐慌,而是啟動內部審核程序:當前資訊是否足以撼動當初買入的原因: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眼前的價格波動,就只是市場這台「投票機」正在別處狂歡所產生的漣漪,我們應將其視為對我們信念的考驗,以及潛在的戰略機遇。
投資的真正智慧,不在於擁有能夠預見未來的「水晶球」,而在於擁有一個能夠應對未來所有可能性的「工具箱」與「反應機制」。當你放棄了對預測的執著,轉而專注於建立一個基於結構、紀律與反應的決策框架時,你才真正踏上了通往長期成功的道路。這是一個擁抱不確定性,並學會在不確定性中,辨識噪音、抓住機會的旅程。
理論模型在90%的時間裡失效,則市場必然呈現超漲和超跌,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牢牢抓住這個失效的機會。
免責聲明 (Disclaimer):本文件所提供之所有分析、判斷依據與操作建議,僅為輔助決策之教育工具,其內容不構成任何形式的 投資建議、招攬或邀約。任何依賴本文件內容所做的投資決策,使用者需自行承擔全部風險。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前,應諮詢專業的財務顧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