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電話那頭的聲音
那天晚上,梁文舟正整理案卷。這個案子是他退休前最後一宗命案——「臨終前的錄音」。
死者是一名大學教授,死前留下一段錄音:「門開了……他來了……他說——」接著是一陣尖銳的電流聲。
錄音時間是教授心臟停止跳動的三分鐘後。
而錄音中那句「他來了」,聲紋比對結果——與死者本人一模一樣。
梁文舟心裡一寒。
他見過偽造的錄音,也遇過靈異傳聞,但這段錄音的時間與聲音,違反了一切物理與生理常識。
第二章:遺體的眼睛
屍檢報告顯示,教授死於心臟衰竭,但奇怪的是——瞳孔呈微光反應。
就像死後仍有意識閃爍。
法醫說:「他死的時候,似乎正看著什麼不可置信的東西。」
梁文舟走訪教授的實驗室,牆上掛著一幅名為《臨界之門》的油畫。
畫中是一道懸浮於半空的圓形門,內部漩渦般扭曲著黑暗。
畫背後夾著一張紙條——
「人在死亡的瞬間,會看見‘另一邊’。
若能保持意識不散,或可踏入——那裡。」
那一刻,梁文舟想起錄音裡那句話:「門開了。」
第三章:重疊的聲音
案情陷入僵局時,警方音訊組發現了錄音的反向頻譜。
反轉後,傳出低沉的咒語般聲音:「你看見我了。」
這聲音同樣來自死者。
梁文舟決定重走教授的研究歷程。
教授生前研究「臨終意識干涉現象」,據說曾試圖在臨死瞬間保持清醒,以觀測死亡界的真相。
而那晚,他在實驗中使用了一種自製的腦波增幅器。
實驗室監控顯示——在他斷氣前五秒,所有電子儀器同時出現「時間倒流一秒」的錯誤紀錄。
第四章:意識回撥
為查清真相,梁文舟決定重現實驗。
他將腦波儀連接在自己身上,播放那段錄音作為誘發信號。
凌晨三點,電流閃爍,他似乎聽到有人低語:「再靠近一點。」
突然間,他眼前浮現那幅油畫的場景——「臨界之門」正在旋轉。
門內是一片灰白的世界,無風、無聲、無影。
有個聲音說:「死亡只是界面錯位。意識能穿越,但身體不能。」
醒來時,他倒在地上,儀器記錄顯示腦波在停止五秒後又重啟。
五秒的「死亡」,卻有他自己錄下的音檔。
那聲音清晰無比:「我看見他了。」
第五章:門的另一邊
幾天後,案子結案——官方說是設備故障導致的誤判。
但梁文舟知道,那段錄音是真實的。
因為每當夜深人靜,他的手機都會自動播放那句聲音:
「你看見我了。」
錄音顯示時間——凌晨三點整。
正是他“暫時死亡”的那一刻。
他開始懷疑,那五秒裡的他,是否真的回來了——
還是「從門的另一邊」回來的某個他。
警方初步偵查建議─
重新分析錄音檔:以量子聲波模型重建頻譜,檢查是否存在非線性時間軸訊號(即死後錄音的可能)。
檢驗腦波增幅器:確認是否存在電磁反饋誘發幻覺的機制。
對比聲紋與語意模型:死者語音中微細語調偏差,可能揭示不同意識層次的語言特徵。
檢查畫作顏料成分:油畫可能混入特殊導電或放射性物質,用於意識誘導。
訪談梁文舟本人:確認其「五秒死亡」期間的生理資料與後續心理變化。
警方最終報告指出─
錄音異常來自腦波儀電磁干擾,導致死者聲音「重疊反射」。
死後錄音屬於技術殘留現象。
油畫顏料含有銀鹽與低劑量輻射,可影響人類視覺與意識判斷。
梁文舟之「再生現象」屬短暫腦缺氧引發的幻覺。
然而,案件結案後三個月,監控顯示——
梁文舟的墳墓,夜裡亮起微弱的光。
像極了那幅畫裡的——臨界之門。

臨界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