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Mech Muse,為什麼 Duke Energy 要在 2025 年把小型模組化核能(SMR)納入未來戰略?這篇文章會帶你一次看懂:
- 📰 新聞重點:Duke Energy 的最新規劃與北卡 Belews Creek 的角色
- ⏳ 時間脈絡:政策、需求與煤電退場如何推動這個決策
- 🔍 深度補充:SMR 與大型核能差異、財務結構與 AI 用電的連動
- 📌 觀察清單:哪些訊號能判斷 2037 年計畫能否如期落地
讀完後,你不只會了解一個電力公司的決策,而是能掌握 美國能源轉型的關鍵縮影,以及它對未來十年的科技與產業意味著什麼。
🌍 Duke Energy 宣布 SMR 規劃,Belews Creek 成為舞台

Belews Creek 是美東重要的燃煤電廠,擁有兩部大型機組,但隨著減碳政策推進與老化壓力,退場成為既定方向。Duke Energy 的選擇,意味著煤電退場不再只是單純的淘汰,而是可能「重生」為核能基地,藉由 SMR 提供長期穩定、低碳的基載電力。
更重要的是,Duke 並非只有這一個場址選項。公司同步提到,南卡 W.S. Lee 電廠也在評估是否導入大型壓水式反應爐(LWR)。換句話說,Duke 的策略是「雙軌」:同時佈局 SMR 與 大型 LWR,以保留技術與供應鏈彈性。
這背後的訊號很清楚:在 AI 資料中心用電爆增、交通與製造業電氣化的背景下,單靠天然氣或再生能源已不足以應付,美國東南部必須要有 長時數、可調度、低碳的基載電力。核能,尤其是 SMR,自然成為政策與產業交會的關鍵解。🌱
⏳ 從政策到煤電退場,Duke 為何走到這一步?
要理解這項新聞的重要性,必須把視角拉長。其實,這不只是 Duke Energy 的「單一決策」,而是過去數年 政策—需求—電網可靠度 三股力量推動的結果。🗺️
第一步:政策催生核能需求
2021 年,北卡通過 HB 951 法案,規定電力公司必須在 2030 年前減碳 70%,2050 年達成淨零。這是法律層級的硬性要求,不是口號。到了 2024 年,北卡公共事業委員會(NCUC) 核定了「Carbon Plan/IRP」,進一步把「核能」明確放進可行選項之一。這意味著,不論喜不喜歡核能,若要達到法定減碳目標,它都是繞不開的選擇。
第二步:電力需求爆炸
2025 年起,美國東南部正面臨過去 15 年未見的用電成長。AI 資料中心進駐、電動車快速普及、製造業回流,都在短時間內把負載推高。傳統上可以依賴的天然氣機組與進口電力,無法長期支撐。Duke Energy 的 CRP 報告明言:再生能源固然重要,但需要有「高可靠度、長時數」的電源作支撐,而核能正好符合這個需求。
第三步:煤電的退場壓力
Belews Creek 煤電廠本來就在退休清單上,但問題是「如果煤電退了,要什麼補上?」在碳排放法規與區域電網穩定性的雙重壓力下,Duke 選擇以 SMR 接棒。這樣的轉型策略有幾個好處:
- 煤電場址已有輸電、用地、水資源,不必從零開始。
- 地方社區接受度較高,因為能提供就業與稅收延續。
- 煤電員工能轉移到核能領域,降低社會衝擊。
總結來說,Duke 走到這一步,是「政策必須、需求驅動、基礎條件合適」三者疊加的結果。
🔍 技術、財務與氣候效應
很多讀者會有疑問:「SMR 到底跟傳統核能差在哪裡?」、「這要花多少錢?」、「對 AI 資料中心真的有幫助嗎?」我整理三個最常被問的重點。📌
1️⃣ 技術差異:SMR vs. 大型核能
SMR(小型模組化反應爐)通常輸出在 50–300 MWe,強調「模組化製造、縮短工期、提升安全設計」。相較之下,傳統大型 LWR 動輒 1000 MWe 以上。Duke 的策略是「保留兩種選項」,因為 SMR 雖有潛力,但商業化案例尚少;大型 LWR 雖成熟,但投資龐大、建期長。這樣的雙軌佈局,就是要降低風險。
2️⃣ 財務與風險分攤
SMR 的一大挑戰是成本。美國能源部雖提供稅收抵減與融資支持,但實際度電成本(LCOE)仍需視合約模式與供應鏈狀況而定。Duke 採用的「ESP(早期場址許可)」策略,就是把風險拆段:先確認場址可行,再選型、再簽 EPC 合約。這樣能降低一次性投入的風險,也讓監管單位更容易審查。
3️⃣ 與氣候與 AI 用電的連動
很多人會問:既然再生能源這麼便宜,為什麼還要核能?答案在於「可靠度」。太陽能與風電雖便宜,但有波動性,無法保障資料中心與醫院這種 24/7 的高可靠需求。而核能的容量因子超過 90%,能提供長期穩定的低碳電力。對正在瘋狂建設 AI 資料中心的美國東南部來說,核能幾乎是「保底的選項」。
📌 總結:2037 能不能準時?我們該觀察什麼?
總結來說,Duke Energy 把 SMR 寫進 2037 年的規劃,不是隨便喊喊,而是政策壓力、需求現實與煤電退場三重交會的結果。Belews Creek 的角色也不只是「一個電廠」,而是美國能源轉型的縮影。💡
接下來要觀察的重點有五個:
- NRC 許可進度:ESP 申請與環評是否順利?
- 堆型選擇:會選哪一家供應商?NuScale、GE-Hitachi,還是其他新創?
- 融資模式:EPC 合約如何分攤風險?有沒有聯邦或州政府介入補貼?
- 煤電退場節奏:Belews Creek 的煤機會延退多久?會不會跟 SMR 的時程脫節?
- 需求真實性:AI 資料中心用電是否真如預期成長?若放緩,核能投資是否調整?
最後的話
2037 年的 SMR 是否能準時並成功上線,將會是美國核能復甦的試金石。如果成功,它將成為「煤轉核」的經典案例,甚至可能複製到全美其他煤電廠址。對我們這些關心能源轉型的人來說,Duke 的選擇,值得持續追蹤。
👉 記得追蹤 Mech Muse 智慧新知,下一篇我們繼續拆解更多能源與科技交會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