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明四十二歲,板橋浮洲合宜住宅,房貸剩二十三年。每天五點五十五分起床,六點二十五分擠進捷運龍山寺站,二十三點四十七分刷卡回家。永恆科技電源工程師,月薪十萬八,扣完勞健保、房貸、雙胞胎安親班,帳戶剩一萬二。他記得女兒小薇幼稚園畢業典禮,他人在台中客戶端,視訊卡頓,只聽到「爸爸在哪」。
一切要從一八八六年說起。美國芝加哥乾草市場,五萬工人罷工,要求「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屬於自己」。警方開槍,炸彈爆炸,十一死。三十三年後,一九一九年,國際勞工組織在華盛頓簽下第一號公約,把八小時寫進法律。台灣一九八四年勞基法跟進,週休二日則到二〇〇一年才上路。資本家讓步的背後,是工廠爆炸、童工倒斃、結核病橫行——不是良心,是怕再不讓步,整個機器就停。
二〇三二年三月十七日,十點三十九分
偉明在二十三樓角落工位,改晶片驗證碼。腦袋突然空白,像有人拔掉電源。接著是聲音:小薇拼樂高說「爸爸幫我」;小玲產房喊「我撐不住了」;媽媽板橋殯儀館冰櫃門關上。他算:一天醒十六小時,通勤兩小時四十,工作十小時,剩三小時二十分。扣掉洗澡吃飯,陪家人五十分鐘。週休一日,等於一年陪家人不到兩百小時。
他抬頭。阿傑放下咖啡杯,整層樓沒人敲鍵盤。廣播響了,副總:「十一點前交進度。」沒人動。PTT即時板:「台北車站大廳坐滿人,沒人上車。」高雄、台中、桃園,同一時間。
週休1.5日:第一道裂縫
三月十八日,沒人上班。台積電停機,鴻海產線斷鏈。行政院下午宣布「週休一日半試行」,週五下午四點後放假,補發半天薪。股市跌停,企業照單全收——因為沒工人,產能已歸零。
三月二十五日,週休二日恢復,但沒人加班。企業改發「彈性工時券」:週末加班換平日補休。偉明把券收進抽屜,週六帶小孩去江子翠河堤放風箏,風箏線斷了,飛進樹裡。小薇哭了十分鐘,偉明第一次沒說「來日方長」。
週休3日:貨幣開始蒸發
四月十五日,GDP負成長百分之九,失業率飆到百分之十五。立法院火速通過「週休三日暫行條例」,週一到週三上班,週四到週日休假。理由是「刺激內需」。超商貨架空三成,菜市場卻多兩倍攤販。偉明週一修水龍頭換三餐便當,週二教小孩種空心菜,週三寫程式接案,一小時九百。
房貸斷供潮爆發,銀行寄存證信函堆成山。六月,立法院再推「債務重組法」:房貸本金減四成,利息凍結五年。偉明把信收進抽屜,頂樓加蓋租給學生,一月九千。
週休5日:時間成為貨幣
二〇三三年元月,內需沒救回來,出口崩盤。行政院宣布「週休五日新制」,每週只上兩天班,理由是「AI取代八成重複性勞動」。企業倒閉潮,辦公大樓改長租公寓。偉明把家裡遊戲機賣了,換三隻雞。社區菜園擴大,退休阿伯教種有機地瓜葉。
貨幣開始失靈。超商接受「工時券」:一小時修車換兩公斤白米,一小時課輔換一籃番茄。政府發「基本時間津貼」:每人每月一百二十小時,線上登記,轉入社區鏈。偉明用五十小時換鄰居太陽能板維修,三十小時換小玲縫紉機,剩下四十小時存起來。
體制轉型:時間合作社
二〇三四年三月,立法院廢除勞基法,改行「時間合作社法」。社區登記合作社,成員出「時間股」:種菜一小時等於修車一小時等於寫程式一小時。合作社發行「時間幣」,區塊鏈記帳,一小時兌換一單位基本生活包——五公斤米、三公斤菜、兩百公升水、一度電。
偉明加入浮洲合作社,登記專長:電源維修、種植、課輔。每週出二十小時,換四十小時生活包,剩餘時間自由支配。小薇國中不去補習,改學香草栽種,賣給社區餐廳,一小時三十單位。小玲開縫紉合作社,一小時五十單位。
新常態:2035年
捷運班距改成一天四班,車廂半空。台積電舊廠改垂直農場,鴻海產線變3D列印共享工坊。股市成交量剩一成,央行改發「時間穩定幣」,一小時錨定基本生活包。新聞標題:「台灣進入後工時經濟,幸福指數創歷史新高。」
偉明每天六點起床澆水,八點送小孩去合作社課輔,十點修太陽能板換午餐。下午他教小薇修單車,晚上全家坐在頂樓吃地瓜葉炒蛋。房貸還剩八年,但銀行已轉成合作社債權,利息是每年種一百棵樹。
週休七日,不是假期,是常態。因為工作不再是賣時間,而是換生活。資本主義的八小時,像一張泛黃的勞基法影本,夾在社區圖書館的歷史書裡,旁邊是註解:「曾經,人們用一半人生換取另一半的幻覺。」
偉明偶爾想起那杯灑在鍵盤上的咖啡。苦味早散了。現在他喝茶,用自己種的薄荷泡的。熱的,喝得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