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的《為了與你相遇》到2019年的續集《狗狗的旅程》,該系列以狗的「第一人稱觀點」,將狗狗擬人化,並用畫外音的方式講述牠們的經歷,以奇幻電影的形式來呈現「輪迴也要遇見你」的忠犬故事,然而,使用「輪迴」的設定本身,就是人類視角的想像。今年美國上映的話題之作《乖狗狗》,同樣以狗的第一人稱視角出發,卻挑戰了「恐怖片」這一類型,片中的狗主角印第是導演班利昂伯格現實裡養的寵物犬,導演不願讓電影裡的狗狗被「擬人化」,他想拍出狗狗最直覺式的真實反應,才會決定花大量的時間,只為了讓狗狗在最舒適的環境下拍攝,印第並非專業的狗演員,卻做到了讓觀眾信服的強大表演,牠的演出完全可以跟《墜惡真相》裡的神乎其技的邊境牧羊犬Messi並列。

而今年蔚為話題的另一部恐怖片《永遠在一起》,電影開場同樣也是由兩隻不同品種的狗,牠們因為喝下洞裡的水,兩張面容嵌在了一起,成為電影裡第一個被看見的「怪物」。有意思的是,《乖狗狗》彷彿是將電影《永遠在一起》探討的伴侶關係,放到了「跨物種的陪伴關係」上,片中介紹到人類的穴居生活,壁畫上記錄下人類即使身處在黑暗之中,隨著犬隻的加入後不再感到孤獨,因為狗狗具有比人類更加敏銳的器官,能夠提前察覺掠食者靠近,因此《乖狗狗》片中妹妹才會反覆詢問哥哥陶德,是否發現印第最近的反常行為。


電影開場就建構了足夠駭人的場景,狗狗印第和主人坐在沙發上,像是大多數的靈異故事,他見到狗主人陶德發病的過程,但是「生病」對狗狗來說卻像是人類中邪般,本片的恐怖點正是遊走在這兩者之間,於是陶德才會失神地不斷拿頭撞擊地下室的門,或是在浴缸大吐血,對狗狗來說,只察覺到主人聽完醫生拒絕診治而性格大變,變得暴躁易怒,讓躺在主人懷裡的印第想掙脫離開主人。最讓筆者我感到痛心的莫過於,陶德選擇將印第關在門外的狗屋,帶著命令的語氣說道:「我叫你待著!」意味著主人與寵物間變得不再親密,裝狗飼料的鐵碗被丟到了狗屋旁,陶德獨自讓印第待在室外,牠因此淋著雨望向二樓窗邊主人的黑影。印第感知到有危險靠近,才會奮不顧身地勇敢對抗身上的鎖鏈,最終成功逃脫,回到了狗主人陶德身邊。

而電影中段早有鋪排,印第具備有「陰陽眼」,或許你我身邊的貓貓狗狗們都有這份能力,才會見到老屋裡拜徘徊著前一隻狗狗的靈魂,帶牠到二樓,找到掉落在櫃子後面的領巾,道出了爺爺與牠分離前的故事。這份能力對應到電影結尾陶德死後靈魂出竅,印第看著主人的靈魂被黑影持鎖鏈帶走,於是牠撞破玻璃門跑到地下室,只為了再見陶德一面,好似想隨主人一起離去,因為牠不願和主人分開,這時主人化為黑影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你得待在這!」,印第也很聽話地留在了原地,直到隔日妹妹打開地下室的門,印第離開前還回頭看了一眼身後,好似在與主人做最後的道別。而地下室躺著一具狗骨頭,對應的則是爺爺消失無蹤的狗,門底下欲逃出去的爪印就是最好的證明,時不時聽見地底傳出的狗吠聲,本片最打動我之處正是於此,印地在這條故事線裡頭,牠不必像前一隻狗死前都活在了陰暗的地底,重演當年狗狗獨自死在地窖裡的悲劇,他成功離開了地下室,讓我感到萬分欣慰。

《乖狗狗》這部電影就像是真狗版的《膽小狗英雄》,印第在電影裡被塑造地相當膽小,反過來則意味著牠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足以察覺主人的變化,成為能看顧主人的陪伴犬。導演在訪談中提到,印第並不會感到害怕,只是透過正反打鏡頭與剪輯讓觀眾以為狗狗在害怕,實際上應感到害怕的是觀眾,或許大家更害怕的是印第的結局走向悲劇。本片的「狗視角」絕不只是噱頭,而是深愛著狗狗的主人才能夠想到的天才點子,這是紀念愛犬的最佳方式,我充分感受到導演對牠最真摯的愛。講述神犬故事何其多,真正能感動人心的又能有幾個?《乖狗狗》就是最好的證明。
🎶延伸聽歌: #徐佳瑩 《#記得帶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