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司概況
國統國際成立於1978年,為台灣輸配水管線與水資源整合工程的領導廠商。
- 核心業務:專注於大口徑輸配水管線的設計、製造與安裝,並承攬自來水、污水及再生水廠等相關工程。近年業務拓展至海水淡化、淨/污水處理廠的設計、施工與營運(BOT案)。
- 產品組合:
- 預力混凝土管線(PCCP/JCP)
- 各式鋼管(PE/SPE管、鍍鋅螺旋管等)
- 延性鑄鐵管
- 營收結構(2024年):
- 工程承攬:約 75%
- 管材製造:約 16%
- 水處理與其他:約 5%
- 市場與客戶:
- 超過90%訂單來自政府機構或公營水務單位,主要市場集中於台灣本島,並透過中國福建子公司(大名澆注管廠)參與海外水務工程。上游原料以國內供應為主,僅部分鋼板需進口;下游客戶多為中央及地方水利單位。
- 主要專案:南水北調、曾文南化聯通管、桃園永安等大型水利工程。市場定位:受益於政府近期推動的再生水、海水淡化及基礎建設計畫,市場地位穩固。
2. 經營團隊與誠信評價
- 主要經營者:董事長兼執行長為洪雅滿。
- 董監持股:截至2025年7月,董監事合計持股比率約6.0%,水位偏低。目前無公開資料顯示高額股權質押。
- 誠信評價:公司曾於2021年因內線交易案接受調查。據媒體報導,前任董事長梁家源及其配偶、現任董事長洪雅滿等高層,涉嫌在重大工程標案公布前買入公司股票,但最終交易結果為微利或虧損(如洪雅滿反而損失約226萬元)。此案雖未對公司財務造成重創,但暴露了管理階層在公司治理上的潛在風險。
- 整體評價:董監持股集中度偏低,近年未見大股東顯著增減持趨勢,建議持續關注其公司治理與資訊透明度。
3. 財務指標分析(近五年)
- 營收與獲利:2024年合併營收達52.46億元,年增26.94%。稅後淨利約9.09億元(EPS 3.37元),年增約17%,雙雙創下歷史新高。成長動能主要來自2023至2024年間陸續取得的臺南海淡廠等重大標案,推升在手合約金額超過300億元。
- 股東權益報酬率(ROE):2024年ROE估算約10%以上,相較2021-2022年的虧損時期有明顯改善。近5年平均ROE低於10%,主因水利工程屬重資產、高折舊行業,需長年攤銷成本。
- 現金流與盈餘品質:2024年營運現金流約2.14億元,相對於8.37億元的稅後淨利,比率僅約25%(2023年曾超過100%),顯示收益與現金流入不穩定,與工程款項認列時序有關。近5年自由現金流波動大,2024年因工程投資增加而轉為負值。需留意資本支出對現金流的影響。
- EPS與成長率:近三年EPS:2022年(約0元)→ 2023年(約2.88元)→ 2024年(3.37元)。2024年EPS年增近17%,成長動能顯現,但仍受限於大型公共工程標案的時間點,未來成長續航力有待觀察。
- 毛利率與營業利率:2024年全年度毛利率約25-26%,較2023年(約37%)明顯降低。2025年第三季毛利率維持在26%左右。營業利益率約在10%左右。
- 資產負債結構:截至2024年底,負債占資產比率約53%,長短期借款共計約34.5億元,整體結構尚稱穩健,無大量短期償債壓力。因工程應收款項週期較長,需持續關注其營運資金管理。
- 營運週轉天數:受工程承攬業務特性影響,存貨周轉天數與帳款收現天數均偏高,為行業內普遍現象。若訂單進度不如預期,可能產生資金週轉壓力。
股利政策與配息
公司已連續6年配息,近兩年股利發放顯著成長,具備一定的價值投資吸引力。註:2025年擬配發現金股利2.0元,預計於2025年11月27日由股東會決議。以2024年EPS 3.37元計算,現金股利發放率約59%。
4. 護城河分析
- 國統近年EPS成長率約17%,且受大型標案影響波動較大,較符合B級(體質穩健,成長與現金流適中)的定位。
- 護城河分析:
- 優勢:在台灣水利工程市場具龍頭地位,擁有自有專利技術與豐富的政府工程承攬經驗,構成一定的技術門檻。
- 劣勢:工程標案競爭激烈,營收高度依賴政府預算,缺乏強大的定價權或網絡效應。總結:整體護城河強度屬於弱至中等。
5. 催化劑與風險因素
- 催化劑政府政策利多:「韌性水網工程」及再生水、海水淡化廠興建計畫,為國統提供龐大商機。台南海水淡化廠等百億級合約將在未來幾年陸續貢獻營收。
- 缺水議題發酵:台灣頻繁的旱象,促使政府加速水利基礎建設,有利於管道與淨水工程需求持續增長。
- 風險因素政府預算依賴:若公部門預算縮減或標案減少,將直接衝擊營運。
- 成本與工期風險:原物料(鋼板、鋼纜)價格波動、工程延宕、環評法規變動等,均為潛在風險。
- 市場競爭加劇:國內市場競爭者(如山林水)持續搶單。
- 地緣政治風險: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可能受地緣政治或供應鏈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