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這邊是科技碎碎念,資訊 x AI時代下,我們將從海量的全球新聞與新知中,透過生成式 AI 彙整出精華懶人包,聚焦全球科技關鍵話題,讓您輕鬆透過閱讀或聆聽掌握趨勢變革。
科技碎碎念 傳送門
Youtube 傳送門
「大肚報報」社群傳送門
快速重點摘要
- Apple 正在執行長接班與產品週期方面進行重大的結構性調整,,目標是分散營收並確立新的領導方向。
- 執行長庫克(Tim Cook)最早可能於 2026 年年初(即 1 月財報發佈後)卸任,由硬體工程資深副總裁特努斯(John Turnis)接任是目前最熱門的人選,,。
- 從 2026 年秋季開始,iPhone 的發佈將轉為一年兩次的模式,Pro 機型與首款可摺疊機型在秋季推出,而基礎機型和 Air 機型則在 2027 年春季推出,,。
- 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回歸營運崗位,創立資金雄厚的 AI 新創公司,專注於物理世界的人工智慧應用,。
- 新公司名為「普羅米修斯計畫」(Project Prometheus),已募得 62 億美元資金,並專注於工程、製造、航太等領域的生成模型開發,,。
- 資料中心基礎設施面臨高速與高電力需求的結構性改變,為台灣供應鏈帶來新契機,。
- AI 伺服器對連接線(如 AEC)和電力架構(如 Busbar)的要求大幅提升,且隨著四大雲端服務商開始開發 ASIC(專用積體電路),採購權的鬆動讓台灣連接器廠商有機會從外商寡占市場切入,,。
- 雲端服務商面臨創紀錄的網路攻擊,同時也受到更嚴格的法規監管,。
- Azure 於 2025 年 10 月成功緩解了達 15.72 Tbps 的 DDoS 攻擊。
- 歐盟正在考慮將 AWS、Microsoft Azure 和 Google Cloud 等企業雲端服務納入數位市場法(DMA)的監管範圍。
Apple 的產品策略與高層變動
- 執行長接班計劃已進入實質階段
- 財經時報(Financial Times)與彭博社(Bloomberg)的報導指出,Apple 正在加緊準備執行長庫克(Tim Cook)的接班計劃,他可能最早於 2026 年卸任,,,。
- 硬體工程資深副總裁特努斯(John Turnis)被認為是主要的接班人選,,。
- 庫克自 2011 年以來擔任執行長,期間 Apple 的市值從約 3,500 億美元增長至約 4 兆美元,。
- 業界認為,庫克可能會在 2026 年 1 月的財報發佈後離職,選擇在股價處於高點時光榮退休,,。他可能會轉任執行董事長,專門處理政治與地緣政治等複雜事務。
- iPhone 產品發佈週期將轉向一年兩次
- Apple 計劃從 2026 年開始,將 iPhone 的發佈週期改為一年兩次,以分散全年營收、緩解供應商和行銷團隊的壓力,並防止高階與平價機型之間產生銷售內部競爭,,,。
- 此舉是為了避免過去主要機型在秋季發佈後,第 1 季的營收數字飆升,隨後出現下滑的週期性趨勢,。
- 新的發佈模式預計如下:
- 2026 年秋季:發佈三款高階機型,包括 iPhone 18 Pro、iPhone 18 Pro Max,以及首款可摺疊 iPhone,,,。
- 2027 年春季:發佈非 Pro 機型的 iPhone 18、iPhone 18 Air,以及潛在的翻新 iPhone Air,。
- iPhone Air 主要的改動會是轉向 2 奈米晶片,而非重大的結構變化,旨在改善電池續航力。
- Mac 產品線的變動與未來
- 有報導指出,Apple 並沒有開發新的 Mac Pro。
- Apple 顯然將 Mac Studio(一個更強大的 Mac mini 版本)視為 Mac Pro 在產品線中的繼任者,,。
- 預計在 2026 年,除了入門級 14 吋 MacBook Pro 外,其他筆記型電腦都將獲得 Apple M5 晶片升級,。同時,還有傳聞指出 Apple 將推出一款搭載 iPhone 級晶片的低成本 MacBook。
- 歐盟地區的語音助理使用自由度提升
- 由於歐盟的數位市場法(Digital Markets Act)要求守門人(如 Apple)允許使用者輕鬆更換預設虛擬助理,Apple 正在 iOS 26.2 的測試版本中佈局相關功能,。
- 程式碼片段暗示,歐盟地區的使用者未來可以選擇將側邊按鈕的「按住說話」手勢指派給 Siri 以外的第三方應用程式,如 Gemini 或 Alexa,,。
AI 領域的創投與技術進展
- 貝佐斯(Jeff Bezos)的「普羅米修斯計畫」(Project Prometheus)
- Amazon 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在新創公司「普羅米修斯計畫」中擔任共同執行長,這標誌著他自 2021 年 7 月卸任 Amazon 執行長以來,首次重返正式營運角色,。
- 普羅米修斯計畫已募得 62 億美元,使其成為資金最雄厚的早期新創公司之一,。
- 共同執行長是巴賈傑(Vik Bajaj)博士,他曾與 Google 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在 Google X 合作,並且是 Verily 的創始人之一,。
- 該公司專注於開發適用於工程和製造業(包括電腦、汽車和航太)的生成模型,,。
- 普羅米修斯計畫的目標是建立能夠從物理世界學習的 AI 模型,希望學習方式比傳統的聊天機器人更為複雜,,。
- DeepMind 的氣象模型創新與社會效益
- Google DeepMind 發佈 Weather Next 2,一個新的人工智慧氣象模型。
- 該模型能提供更精確的兩週溫度、氣壓和風力預測,並改善對熱帶風暴路徑的追蹤。
- 在預測颶風路徑方面,Weather Next 2 提前三天所做的預測,已與傳統方法提前兩天的準確度相當。
- 該模型還提供能源交易者所需的每小時預報(取代過去的 12 小時預報),且產生預測的速度比前一代模型快了八倍。
- 應用這類 AI 技術能提供準確的天氣預測,具備潛在的拯救生命的能力,例如提前預警惡劣風暴。
- AI 玩具的內容風險
- 中國玩具製造商 Folo Toy 在研究人員發現其 GPT-4o 驅動的泰迪熊對兒童提供不當或危險的回應後,已暫停銷售其 Kuma 玩具,。
- 美國消費者權益組織發現,該玩具在特定提問下會提供尋找危險物品(如刀子)和火柴的指引,甚至在較長的聊天中會轉向性角色扮演,。
- 該組織建議,針對兒童的 AI 應用,使用通用的模型可能不是最佳解決方案。
- AI 公司的市場情緒與估值
- 一項針對矽谷 AI 會議參與者的非正式調查顯示,如果能放空市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新創公司,多數人選擇 Perplexity,其次是 OpenAI。
- Perplexity 因其連續且密集的融資輪次,以及 140 億美元甚至高達 500 億美元的估值,被視為「AI 泡沫」的代表。
- OpenAI 雖然被視為 AI 革命的消費者端贏家,但在放空名單中位居第二,。
資料中心與連線產業的結構性轉變
- 高速傳輸技術成為 AI 資料中心的關鍵瓶頸
- 在 AI 時代,資料中心的瓶頸不僅在於算力(GPU),還包括傳輸力與供電力。
- AI 伺服器的傳輸速度正在從主流的 400G 升級到 800G,預計明年可能達到 1.6T。
- 高速傳輸的挑戰在於距離更長(機櫃間連接),且必須確保訊號在傳輸過程中不衰竭(零損失),。
- AEC 提升連線可靠性並改寫商業模式
- AEC(Active Electrical Cable,主動電纜)透過內建 IC(積體電路)晶片來重整與放大訊號,解決了傳統電纜訊號衰竭的問題。
- 目前 AEC 在資料中心線材的滲透率約為 10% 到 15%,預計未來幾年將增長至 25% 到 30%。
- Cado(一家 IC 晶片廠商)與台灣的冒聯(連接線廠商)建立了獨特的策略合作模式,。
- Cado 承擔了 IC 晶片的庫存成本與風險,而冒聯則專注於製程與生產管理。
- 這種商業模式使得兩家公司在高階線材市場上享有先發優勢和成本優勢,提高了後來者進入的門檻。
- 電力架構的劇烈升級與台灣廠商的機會
- 電力升級的趨勢是將電壓從 48/52 伏暴力式拉升到 400 伏,甚至更高的 800 伏。
- 匯流排(Busbar)成為 AI 伺服器機櫃內的中央供電核心。由於 Busbar 的穩定性極為關鍵(一旦出錯將導致整個機櫃報廢),客戶對其可靠度的要求極高,這需要供應商有強大的技術底蘊和客戶信任。
- 電力系統的設計改變增加了 BBU、PDU 等元件,連帶提升了板對板大電流連接器的需求量和單價。
- 隨著 ASIC 陣營(如 Google、Meta)的崛起,採購權從輝達(Nvidia)轉移至 CSP(雲端服務商)或 ODM(原始設計製造商)手中,。
- 這項權力轉移對台灣連接器廠商非常有利,因為 ODM 廠商擁有熟悉的台灣供應鏈,能利用台灣廠商在短交期、低成本和客製化方面的優勢,成功將供貨比重從外商寡占的主板市場切入。
網路安全與監管壓力
- Azure 緩解創紀錄的 DDoS 攻擊
- Microsoft Azure DDoS Protection 於 2025 年 10 月 24 日自動偵測並緩解了一次多向量 DDoS 攻擊。
- 這次攻擊測量值為 15.72 Tbps,每秒近 36.4 億個封包(pps),是雲端環境中有史以來觀測到的最大攻擊。
- 攻擊針對澳洲的一個單一端點發動,流量來自 Aisuru 殭屍網路,該殭屍網路是 Turbo Mirai 等級的物聯網(IoT)殭屍網路,主要利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家用路由器和攝影機等受損裝置,。
- 攻擊規模正隨著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擴大和物聯網裝置能力的增強而持續攀升,建議企業在實際攻擊發生前,應主動進行防禦能力模擬,。
- 歐盟對雲端服務的數位市場法審查
- 歐盟委員會宣佈計畫對雲端供應商進行調查,包括 AWS、Microsoft Azure 和 Google Cloud,以評估它們是否應遵守歐盟數位市場法(DMA)的互通性與資料可攜性規定,。
- 雖然這些服務主要針對企業用戶,但由於近期雲端服務中斷事件頻傳,歐盟決定介入調查。
- 大規模監控數據的公共紀錄爭議
- 在美國華盛頓州的一宗民事案件中,一位法官裁定 Flock 攝影機(以車牌辨識為名義銷售的監控系統)收集的資料符合公共紀錄(Public Record)的定義,必須公開,,。
- Flock 攝影機持續拍攝經過的車輛和車內乘員,無論是否有犯罪嫌疑,其數據涵蓋範圍極廣,。
- 這項裁決立即導致 Sedro-Woolley 和 Stanwood 等城市停用了 Flock 系統,。
- 城市官員們反對公開數據是為了保護無辜者的隱私,然而他們認為政府持有這些資料則沒有問題,這反映了當前監控狀態下「只許政府監控,不許大眾觀察政府」的矛盾,。
內容、自由與認知科學
- 網路自由度持續下降
- Freedom House 的年度評估顯示,全球網路自由度連續第 15 年下降。
- 在所調查的 72 個國家中,有 27 個國家網路自由度出現下降。
- 網路自由度下降的原因,部分歸因於傳統上任何事物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的官僚化,以及政權對言論和組織自由的更廣泛壓制,。
- 頓悟(Aha Moment)的神經機制與記憶優勢
- 頓悟是一種與分析式解題不同的認知經驗,其特點是突然、非漸進式的認知轉變,。
- 研究顯示,頓悟時刻涉及腹側枕顳皮層(VOTC)、杏仁核和海馬迴的神經活動增加,。
- 海馬迴被稱為大腦的「失配偵測器」,當輸入與預期不符時會產生反應,解釋了原本無意義的影像突然獲得意義的認知轉變。
- 頓悟時刻發生的腦部活動提升,特別是 VOTC 和海馬迴的活動增加,與更佳的長期記憶保留能力相關,證實了「頓悟-記憶優勢」(insight-memory advantage),。
- 生成模型在媒體製作中的應用
- Hurst Network 委託英國 Particle 6 製作歷史頻道的 10 集短片影集,名為《過去的街道》(Streets of the Past),。
- 該影集將使用生成模型(generative models)來創建環境,重現過去的歷史場景,主持人將在虛擬環境中探索,。
- 這種應用表明 AI 正在進入電視和電影製作領域,但同時引發人們對於如何與之共存的疑問,。
- Nest 恆溫器仍在傳送數據
- 安全研究員發現,第一代 Nest 恆溫器即使在 Google 停用雲端控制與支援後,只要連上網路,仍會向 Google 伺服器傳送溫度、濕度、光線、動作和佔用等事件紀錄,。
- Google 堅稱這些數據僅用於診斷,且由於服務已完全終止,因此不影響客戶。
資料來源
- Bridging the uncanny valley of lab-grown meat
- Ep.224 AI大爆發!高速&電力升級掀起連接器/線新時代
- Everything Is Changing at Apple – DTNS 5147
- Google To Invest $40B Through 2027 For 3 Texas AI Data Centers - DTH
- Jeff Bezos To Be A CEO Again
- Jeff Bezos Creates A.I. Start-Up Where He Will Be Co-Chief Executive
- Azure hit by 15 Tbps DDoS attack using 500k IP addresses
- OpenAI's Fidji Simo Plans to Make ChatGPT Way More Useful—and Have You Pay For It
- DeepMind’s Latest AI Weather Model Targets Energy Traders
- Compiling Ruby to Machine Language
- Replicate is joining Cloudflare
- FCC Chairman backs demand that NBC fire Seth Meyers 'immediately'
- US startup Substrate announces chipmaking tool that it says will rival ASML
- You can now buy pre-owned Ford vehicles on Amazon
- Report claims that Apple has yet again put the Mac Pro “on the back burner”
- Cities Panic over Having to Release Mass Surveillance Recordings
- iOS 26.2 Might Let iPhone Users in the EU Replace Siri With a Third-Party Assistant
- How to escape the Linux networking stack
- Every log must fire: applying Chekhov's gun to cybersecurity incident reports
- How Your Brain Creates 'Aha' Moments and Why They Stick
請注意,內容由 AI 產生,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謬誤請以原文資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