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需要一座山,人只要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荒野就會前來呼喚。而且,在全球化競爭壓力下,絕大部份人口不得不在擁擠的都市裡討生活,人們開始渴望到清幽雅淨的地方舒解壓力,因此這幾年開始盛行所謂生態旅遊的風潮。年紀大一點的人退休想搬到山裡頭,經濟能力好一點的就想辦法買片山坡蓋別墅。 可是,我們愛一座山,卻不該出賣整座山的靈魂,當每個人都到山上找希望時,會不會在不經意中使山林失去了它的未來? 因此,這些年來,與親戚朋友聊天,只要他們說到「我們是熱愛大自然的人」時,我都坐立難安。因為我實在不敢做個熱愛大自然的人。 正如諾貝爾得主羅素在民國初年到中國訪問結束後,留下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法律、規章與制度,到了華人手裡,就成了例外!」的確,許多良法美意,許多原本很好的戶外休閒旅遊方式,到了台灣,都走了樣。 我想,那些提著音響到溪谷裡去烤肉,然後留下滿地垃圾的人,一定會在個人資料興趣欄勾選:「愛好大自然,喜歡戶外活動。」 或許,那位摘下最後一朵台灣野生一葉蘭,那些買樹頭或撿拾溪裡奇石,到深山找漂亮枯枝等奇珍異草回家擺在客廳的人,會以非常誠懇的態度說:我熱愛大自然。 會不會許多駕著RV車,或者號稱重回大自然的新一代探險家,只是一群物質富裕,精神生活匱乏,無以發洩的中產階級,對著大自然如同上百貨公司般抱著消遣遊憩的心情,將大自然當成物質,可以消費,可以購買,或者可以任意拿回去擺在家哩,以凸顯自己的藝術品味或標榜自己的生活卓爾不群? 在這樣的心情下,看到這一本「野遊筆記」,內心是非常愉快的,因為作者這種接近山林的方式,正是荒野保護協會這些年所提倡,也是大自然可以帶給我們生命最深刻體會的機會。 另外,我也很喜歡作者所繪製的插圖,因為他放下了方便容易的相機,改用素描繪本,很多人不太知道,素描簡單勾勒出幾個重點,反而比什麼都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相片,更能讓我們「看見」,並且理解與記憶。 看這本書就像是跟隨著一位經驗豐富,親切又善體人意的嚮導,悠遊在荒野裡,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完書,還是要起身出發到大自然裡親身感受山林教我們的生命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