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薪”情低落,環境污染嚴重這兩大歷史共業的起因在上篇已提過,這邊不再贅述. 而城市轉型也喊了多年,然而為何仍不見起色?筆者以為,要談論城市轉型前有必要先盤點並整合既有的資源,否則不是空頭支票,就是最後無疾而終.
首先在交通上,高雄原本就同時擁有具規模的空海港,對外無論是在人員或貨品還是具有相當的優勢.而隨著捷運黃線的確立與輕軌的階段開放,再加上近期高雄永久車站,鐵路地下化以及市內捷運化的完成,無論是對在地通勤抑或是觀光交通皆是一大利多.然而在多項建設逐步到位後,如何引導市民將其融入日常通勤以增加使用頻率,以及如何讓國內外遊客在移動上更為便利,藉此解決過去景點過於分散零碎無法有效串連的問題,將是往後一大考驗
近期因著兩黨候選人的唇槍舌戰,報章媒體不斷大篇幅報導高雄觀光產業持續的萎縮,更將矛頭指向“因為中客不來了”此一陳腔濫調的理由.過去因著中客廉價團的大量湧進,營造出觀光熱絡的假象.然而“一條龍”的觀光模式事實上能帶給整個城市的效益有限,不僅出現很多在地人難以理解的景點與名產,坑殺觀光客的情形更是時有所聞.這樣不僅對於遠道而來的遊客不公平,城市形象大受打擊,整個觀光產業發展更是不斷趨向畸型.
事實上高雄的觀光產業問題在於,回客率一直無法有效拉起.許多的景點在缺乏有效的設計,總讓人有種“走馬看花這一回足矣”.高雄過去總被戲稱“文化沙漠”,然而這無疑是貶低這座富含文化底蘊的城市與合理化其工業城市的定位.
早自荷蘭時期再到近代的民主抗爭遺址,歷史在高雄所留下的足跡從沒少過,缺乏的是給予文史工作者合理的環境與資源去發掘與產出.所謂的文創不該僅是拘泥於蓋起一座又一座的“文創園區”,而是更應將資源投注在創造以人與鄉土為主的“文創群落”.否則最終只會形成一個又一個稍縱即逝的商圈,以及建商看板上的噱頭.
產業結構方面,因著受到過去受制於城市角色定位的緣故,產業始終過於單一.縱使曾想仰賴高雄軟體園區與路竹科學園區進行扭轉,然而此作法不僅無法解套,反而致使大片土地遭到閒置.如今在這錯誤的政策上更是要持續成立“橋頭科學園區”.足見目前無論是哪任政府執政,始終無法脫離“xx園區”這早已不靈驗的萬靈丹的誘惑.
一城市的產業若要轉型,高教體系的奧援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目前大高雄區域綜合大學有: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高雄大學等 ,科技大學則有: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等.而在醫學研究上則有高雄醫學大學.藝術設計與餐旅分別有東方設計大學與高雄餐旅大學等.這樣的資源對於一個城市理應綽綽有餘,然而除了產學斷裂這全台老通病外,事實上與城市之間也是斷裂的.產業過於單一與陳舊,不是薪資不吸引人,就是根本無法學以致用.而企業無法吸引新人進來,當然轉型就困難重重,形成惡性循環.如何強化連結甚或是進一步針對城市的特性進行異領域的合作與串連,才是突破惡性循環困境,邁向轉型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