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對於全世界各地許多人而言都是個特別的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七十週年。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後,為期六年的戰爭終於落幕,但是苦痛並沒有因此結束。戰爭只帶來了奪走生命的後果,以及隨之而來的,背負痛苦活下來的倖存者,和百廢待舉的社會。
對人民而言,無論是勝利還是戰敗,都全盤皆輸。
由於廣島和長崎爆炸的兩顆原子彈,以及宣佈戰敗而終戰的歷史事實,使得日本在二戰與原爆題材的文學與電影作品上總是帶了一些類似於「使命感」的情緒。無論是經典的動畫「火垂るの墓」(1998)、「夕嵐の街桜の国」(2007),前幾年大熱門的「永遠の零」(2013),與「父と暮せば」(2004)和致敬作「母と暮せば」(2015)中,觀眾都能在電影中感受到日本人對於二戰的體悟與省思。
夕嵐之街櫻之國由漫畫改編,電影基本上沒有對漫畫做太多變動,忠實地呈現了漫畫家筆下的分鏡與故事背後的哀傷。在夕嵐之街中,僥倖活下的皆實總是在品嚐到幸福的前一刻,聽見當年死去的妹妹在自己背上的哀號。好不容易有人對她說了一句「謝謝妳活了下來」。皆實以為幸福就要來臨,正要往接下來的人生跨步時,輻射病像是要懲罰她的遺忘一般,找上了她。
皆實,以及無數的倖存者,活在一個不能快樂的世界。他們活著是一種罪,想死也是一種罪,到了後來,想活著也不一定可行了,因為原爆的後遺症症如影隨形地巴覆在他們身上,甩也甩不掉。但他們,何罪之有?
戰爭最殘酷的一點就是「永遠都是底層的人民受苦」,猛烈的砲火永遠都不會攻擊做出決策的國家領導,但總是波及雙方無辜的百姓,在國家利益和競爭面前,他們不過就是城市中的「一個」人,卻沒人想過,那是那個人多麼珍貴的「一生」。
漫畫在夕嵐之街部份的最後面,全畫上了白色的分鏡,中間只有皆實片段的呢喃和想法,這樣大膽的分鏡深得我心。作者雖沒有畫出故事畫面,但全白的畫格更能讓人感受到無力控制命運的皆實蒼白的控訴。電影雖沒有照漫畫一般拍攝,但還是保留了我認為整部片中最令人感動的獨白:
「那些投下原子彈的人,看到我會不會開心地想『又殺死了一個』呢?」
沒有怒吼也沒有號哭,只有靜靜地,輕描淡寫般的問句,卻令人感到心疼。
第二段故事——《櫻之國》對比前面的《夕嵐之街》氣氛更為輕鬆,故事中七波的父親一一走訪在廣島的朋友們,透過擁抱、哭泣,中間再穿插七波對於小時候家鄉的記憶,逐漸交織成一趟記憶的療傷之旅。
最後父親來廣島到底要做什麼已經不重要,重點是在這一路走訪、一路回憶的過程中,七波終於打開塵封已久,不敢碰觸的記憶,放下了失去奶奶、失去母親的痛苦,也接受了自己身為被爆者第二代的身份。
這又何嘗不是說她自己呢?七波的父親說,他覺得七波和皆實很像,我想她們都擁有那份雖然逃避過,但是最後依然會直面恐懼和悲傷的那份堅強吧。
相較電影,我更推薦漫畫。畫風帶著一點昭和風格,與二戰原子彈爆炸的時代毫無意外地很搭,分鏡和故事感雖然平平淡淡的,但是看完會感受到一股悲傷的溫柔後勁,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平淡之中深刻刻劃出當時痛苦卻堅毅的人們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