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剛開始對於這部電影並沒甚麼興趣,但隨著票房越賣越好、推薦越來越多甚至零負評,終於忍不住衝電影院一看了。
結果...不禁要說,為何會沒有負評呢....
不可否認主角演技真的很好,不管是身形、絕望的眼神與表情,都可稱得上完美的呈現了該角色的設定。
但可惜了劇情顯然與主角演技的水平有一段落差。
劇情部分來說大概可以分成兩線,第一是主角再被欺負、誤解、霸凌甚至當眾嘲諷之後的爆發;而第二線則是主角與他母親的關係。
第一線劇情可以說是乏善可陳,總的來說就是一個溫和、安靜的人在長期霸凌與誤解之後某一天終於決定拿槍到學校掃射這樣。類似的情節不管是在電影、卡通甚至社會新聞都不斷上演。當一個人長時間在社交上感受痛苦與冷漠 (被欺負就算了還覺得根本沒有人在乎自己、聽自己說話),往往走向殺/傷自己或他人的結局。
對於這一線的劇情來說,《小丑》一來在事件的發生上並無亮點 (換句話說就是主角其實沒有被欺負的特別慘);二來也沒有提出解決方案;三來最後更直接以暴力解決主角的困境。老實說,我覺得最後以暴力、殺戮等破壞性的方式來作為對於這些霸凌的反抗,不但鼓勵了這些受欺負的人以暴力的方式讓這些戲弄自己的人付出代價更某種程度的汙名化了這些所謂的邊緣人。不是所有的弱勢、邊緣人都是受了委屈可能就會衍伸出暴力行為。看到這裡其實想到《我們與惡的距離》裡面所提到的,精神障礙患者被汙名化,好樣他們都會殺人、傷人一樣。
不過如果第一線劇情可以與第二線劇情更優雅的結合,可能至少能夠在事件發生上製造出亮點。第二線劇情主要是以主角與他母親的關係為主。其實從片頭開始,包括主角為母親弄餐、送餐,並要她不要擔心錢的事,兩人一起躺在床上看電視;甚至主角回憶在現場看秀時,說過「我把她照顧得很好」。以及後來母親病倒後主角的心急如焚 (撞玻璃這部份很貼切)、以及對於那些說他母親有妄想症的人相當憤怒等,不難發現在主角這慘澹的人生中 (走到哪都是欺負、苛責、誤會與忽視),最愛的人就是他母親,就我看來,他對他母親的愛以及深信他母親也深愛他的信念讓他能夠一直默默承受整個外在環境對他的所有傷害並且保持溫柔 (例如在公車上逗小孩或逗小蝙蝠俠),畢竟無論外在多悲慘,回到家仍然有他愛的人在等他、仍然有愛他的人在等他,陪他分享一天的生活。
所以到這裡為止其實主角的地鐵凶殺案就顯得頗怪異。對於主角竟然不是老實挨揍而是試圖拔槍反抗、然後擦槍走火,最後演變成故意把三個人打死 (最後這階段的發展倒是頗合理),我其實頗意外。特別是當時主角才剛因為在兒童醫院掉槍而被開除,以他這種溫和、軟弱的個性 (被老闆誤解也不會大吵,只是不斷求情),更合理的安排應該是把槍丟了 (因為就是這東西害他丟工作的); 而在地鐵上他應該很消沉 (連小丑妝都沒力脫掉),消沉的人往往更傾向選擇放生承受、放棄抵抗,而不是反抗。相反的,如果這段劇情是安排在主角剛從精神療養院得知真相回來後遇到,那一切反倒顯得合理許多。
對於得知真相的主角來說,他人生中的太陽竟是如此不堪,甚至他以為他母親是愛他的,殊不知並不是還虐童,走到這裡,唯一支撐他保持善良、樂觀並始終選擇忍受的原因再也不存在了,他的人身再也沒有光,於是隨心所欲地修理那些傷害的人似乎也就是個頗合理的選項 (不然他的人生也沒有別的重心了)。
如果劇情上可以把主角的所有暴力移到他得知真相之後、如果對於他母親過往的揭露那段可以再更多一點也許會讓主角最後的轉變更有張力。不過走到這裡還是不禁覺得疑惑,為何主角對於他母親過去的虐兒沒有印象還需要翻檔案才知道?明明被打得那麼慘...主角顯然在童年時有離開他母親一段時間 (母親在療養院時),之後又是甚麼契機又回到母親身邊?為何母親改變了?還甚至改變到變成主角最愛的人?這些問號連結到整個劇情的根基 (主角為何一剛開始保持善良而最後選擇為惡) 卻都沒有被交代,只能說雖然漫威片想試圖走劇情電影風格,但還是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