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友谊才是完美友谊?Simone Weil 认为,置身在完美的友谊中,任何一方能够随时斩断与对方的 bonding 而不会感到生命的能量变少;否则任何一方一旦陷入情感的纠葛而无法自拔,就意味着友谊成为了她人生中的必需品,这便是一切不幸的渊薮。
这在我们看来似乎颇为危言耸听:友谊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就是对彼此的依赖和偏爱吗?对此,Weil 并不认同;她认为,我们对他人的任何依赖和偏爱都是牺牲自己独立自主的地位和能力为代价的。在这种关系中,我们要么试图取悦对方法,要么期待被对方取悦;又或是试图主宰对方,或者期待被对方主宰。无论以何种方式,我们都在让渡“自我主宰的特权”。
针对这一困境,Weil 建议,我们务必将任何依赖和偏爱的情感转化为友谊,即双方经过理性的认肯,尊重对方的自主地位和能力的关系。因此,Weil 理解的完美友谊是一种纯粹中立的关系,不受任何一丝情感的叨扰,用她的话说,这是一种”完全的冷淡“和”公正“。她还警告,如果我们沉溺于与他人相互的依赖和偏爱交织的网络无法自拔,那么所有当下的偏爱都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恶化成互相仇恨,这便是自主丧失的恶果。
当然,在我们看来,Weil 对于完美友谊的想象显然是过于理性化了,以至于我们无法将其和对普通人的尊重区分开来。Weil 视人际间的依赖为自主的大敌,是因为她对理想人格的设想过于完美。她所倡导的绝对的自主有着明显的柏拉图的理念的影子,它的完美性决定了它在现实世界没有落脚的地方。
作为不完美的行动者,如果我们试图企及如太阳般光辉的理想,结果多半不是我们变得和太阳一样完美,而是像代达洛斯一样坠落。Martha Nussbaum 曾说过,理想在把我们向上拔高的同时,无形中也造成了被拔高的我们与”平常生活中平常的我们“的撕裂。如果自我提升成功,我们便天经地义地摒弃旧我;如果自我提升失败,我们又重新置身平常的生活和平常的角色,我们恐怕很难再带入其中,从而滋生无止境的疏离感和自我异化。
Weil 说互相依赖的人际关系会演变成丑陋的嫉恨,因为我们既可能仇恨自己依赖的他人,也可能厌恶他人对我们的依赖。我相信这是一种由人性的弱点导致的厄运。然而,她却忽视了另一种仇恨的可能。即当我们按照她的倡议,试图将我们对彼此的偏爱和依赖转化成“完美的友谊”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因为自己身上的诸多弱点而失败,从而陷入自我仇恨和厌恶。这一重风险无疑给 Weil 设想的理想友谊蒙上了一层阴影。而这一道阴影,当我们面朝太阳的时候是无法察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