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前我看了標題所寫的兩部作品,一部影集、一部電影,兩者有著相近的時代、風格和議題,所以我就把他們寫在一起。如果你只看過其中一部,很適合把另一部當作延伸觀賞。
這兩部作品,都改編自文學名著。電影《她們/Little Women》改編自美國作家Louisa May Alcott於1868及1869年出版的《小婦人/Little Women》,故事設定於南北戰爭期間。而影集《勇敢的安妮/Anne with an E》改編自加拿大作家Lucy Maud Montgomery在1908年出版的《清秀佳人/Anne of Green Gables》,設定在加拿大還是英國自治領的時期;本劇在加拿大以外的地區由Netflix發行。
我並沒有讀過兩部原著,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兩者影視化之後的故事。因此以下所述僅限於觀影感想。
在敘事方面:
《她們》在兩個時間點之間切換,過去的片段以溫暖色調訴說四姊妹各自的夢想,現在的片段則以灰冷色調描繪經歷磨難與死亡之後的現實。這樣的設計確實很有巧思,不過我一開始沒有反應過來,電影除了在一開始有打上年代,後面的切換都交給觀眾自己察覺,對剛接觸這個故事的人可能不太友善;但進入狀況之後,就能感受到片中想要著墨角色在兩個時間點的心境差異。然而電影整體的節奏算滿快的,甚至我覺得有點太快,但考量到講完這些故事已經135分鐘,無法再花時間鋪陳是非戰之罪。另外,我個人很喜歡「整部片的故事就是主角Jo自己所寫的書中內容」這樣的設定,像《哈比人》就是Bilbo自己的冒險傳記、《姊妹》就是Skeeter為現實的黑人幫傭發聲、《福爾摩斯》就是華生寫的案件紀錄那樣。
《勇敢的安妮》從孤兒Anne來到新家庭開始講起,她過去在孤兒院的慘痛經歷則在劇情關鍵處以「閃回」的方式呈現,片段都不長但畫龍點睛。Anne的起始年齡比《她們》四姊妹更小,她和學校同儕正處於孩童轉青少年的階段,所以劇中部分情節和轉折難免比較「童趣」一些、小孩角色的情感刻劃稍嫌不足,但是這種較直白的做法也還算能理解,加上很難要求所有少男少女演員的表現都很一致,對於整部劇想要傳達的理念來說算是瑕不掩瑜。跟《她們》一樣,《勇敢的安妮》藉由整體氛圍的成功營造把觀眾帶進那個時代,把將近150年前的世界再現於觀眾眼前,那個靠紙筆寫信、點油燈的年代,現在看來有種獨特的浪漫。可惜的是,《勇敢的安妮》播出三季後就被取消,Anne上大學之後會開展出怎樣的精采人生,我們只能憑想像了。
兩部作品也各以自己的方式反思社會框架:
《她們》的四姊妹各有各的夢想,Jo的性格也許最獨立自主,但片中也藉由走入婚姻的大姊Meg,談到「我的夢想跟你不一樣,不代表它不重要」。這部分讓我想起茱莉亞羅勃茲的電影《蒙娜麗莎的微笑》也有類似情節。傳統社會認為女性的任務就是應該找好男人、相夫教子,這確實是限制了女性對人生的想像。但如果一個女人真心嚮往愛情、就是夢想家庭生活,那也沒什麼錯;而Jo發現自己其實也期待愛情,這讓一直以來強調女性不必依靠愛情的她感到矛盾。我覺得關鍵在於「我們不應該用同一套標準來框限所有人」,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社會是否尊重每個人內心的聲音,並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給予每個人追求自我實現的充分自由。
《勇敢的安妮》藉由充滿想像力、特立獨行的Anne,挑戰小鎮中其他居民的傳統觀念。除了男女的性別框架,劇中還談到「小孩子不該怎樣怎樣」的成人主義、貧富的階級落差、種族和性傾向的偏見與歧視,甚至還談到「言論自由」。這些新時代的議題,都讓這部百年前的文學作品呈現出嶄新的面貌。我對原著不熟,但看到網路上部分原著讀者不喜歡這種改編,我覺得很可惜。改編一部經典名著的意義,不是在照本宣科,而是能否藉由原作的精神,去講一個更適合當代的故事。就像劇中收養Anne的Cuthbert兄妹一樣,他們本來對Anne的「獨特」也很不適應,但他們願意試著理解、站在她的角度去看世界,甚至從她身上學習。這不就是「愛」能帶給我們的最棒事情嗎?
我很愛底下影片Matthew講的這段話,而且他給Anne那個禮物真的很好哭!
講完嚴肅的事情,最後想要歪樓一下。兩部作品都各有一位美男子,真是太賞心悅目了(對,沒有要管女角的意思)。《她們》的Timothée Chalamet不需要我多講,他獨特的文藝氣質演這部真的剛剛好,根本就是那個時代走出來的人。而《勇敢的安妮》裡面的Lucas Jade Zumann也長得很好看,比TC少了點陰鬱、多了些陽光,在劇中的情感表現很有說服力,而且他現在才19歲啊!讓人期待他未來的發展。
這一部電影和一部影集,都訴說了一個時代下的女性故事,並對社會加諸人們身上的限制進行反思,同時也彰顯了良善的光輝與愛的價值,甚至會讓你感動落淚(安妮就讓我哭很多次)。我誠摯地推薦大家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