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正義/Just Mercy》:我很喜歡種族議題作品,也很喜歡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故事,所以本片結合兩者完全對我胃口。本片雖然以相當通俗親民的方式呈現,但情感表達頗節制,不會很刻意地煽情或催淚,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在很多對話場景都沒配樂;而這種內斂反倒增強了劇情力道。本片敘述的真實人物Bryan Stevenson,無疑是當代的民權英雄。另外,我一開始誤解片名,把just想成副詞;實際上是形容詞才對,也就是公平的、正義的,justice的形容詞形式。於是片名的意思就是「公正的慈悲」,來自Bryan Stevenson的著作書名。
黑人被貼上罪犯標籤,絕不是想像,而是美國的種族主義在廢奴之後的反噬。美國憲法第十三條修正案的廢奴美意,卻因條文受限於當時觀點而留下漏洞,種族主義藉機「制度化」,歧視也變得隱性而更難破除。美劇《別人眼中的我們/When They See Us》導演的Netflix紀錄片《13th》裡面也有Bryan Stevenson,該片就在探討黑人被罪犯化的議題。

我唯一沒那麼喜歡的部分是Anne Hathaway。我並不像某些鄉民對她很有敵意,但她在這片的演出我認為太用力(也可能是她個人特質太強),加上她的戲份比較工具性,我覺得有點可惜。但她所帶出的劇情線我還是喜歡的,就是主角為了幫助別的家庭,多少犧牲了自己的家庭,也凸顯要堅持這件事所需的信念。在某個主角客戶的葬禮上,神父念到的聖經著名段落:「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你與我同在(Even though I walk through the valley of the shadow of death, I will fear no evil, for you are with me.)」還有片尾播放的Johnny Cash唱的〈I Won't Back down〉,都完美呼應主角心境。
順便一提,可能因為《黑水風暴》主角對抗的是大企業,讓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卯上麥當勞/McLibel》紀錄片。而《黑水風暴》呈現美國小鎮的公共利益被大企業把持,這類事件在《盤中腐事/Rotten》第二季的〈淨水之爭〉也有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