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商業週刊的有則報導,「中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朱武祥,在《中歐商業評論》上發表一份針對995家中小企業的調查數據,帳上現金還能維持營運多久?34%的企業,只能維持一個月;33%的企業,可以維持兩個月;只有不到10%的公司,可以維持6個月以上。」
光想像只有一成不到的中國公司能撐過半年,我的金融業朋友們都密切地追蹤自己的客戶,怕客戶即使自己沒有問題,也會因為工廠或供應商集中在中國,而受牽連。
隨著疫情的發展,昨天的朋友聚會也改成了用Line的群組語音通話,聊到了樂活大叔施昇輝在節目中建議投資人現在至少要準備二年的生活緊急預備金,來面對這一次的市場修正,有人拋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來自於薪水的收入中斷了,大家現在手上的現金,可以維持多久的生活開銷?」
聊天室中一陣安靜,原來那些手上有錢的朋友,因為不清楚每個月開銷是多少,而對答案沒有把握;而沒存款靠薪水過活的朋友,則沒法想像沒了收入要去哪找錢。
緊急預備金要多少才夠
其實這個答案因人而異,但我會用4個面向來評估:
★ 需要的待業時間
如果你的年紀和資歷都極具市場需求,一投履歷馬上就能面試和上班,那麼準備2~3個月的緊急預備金可能還可以接受。如果你知道跟自己差不多條件的人,離職後找工作要花上半年到一年,那麼緊急預備金可能要準備到6-12個月,比較保險。
如果你是屬於一旦離職,就不容易找到工作的屆退資深朋友,那麼你要檢視的,則是手上的準備資金夠不夠退休了,有沒有其他收入來源了。
★ 計算每個月的基本生活開銷
除了食衣住行育樂等開銷外,也要計入自動扣款的隱藏性支出,如電信費、APP訂閱費等,才能算出每月的基本開銷數字。
★ 計算其他固定支出
除了每月會發生的開銷外,還有一些固定開銷可能會被遺忘,例如:年繳的保險費、紅包錢以及所得稅、房屋稅、牌照稅等稅負,半年繳的小孩學費補習費,和每個月銀行貸款、信用卡分期未繳清金額、不定期給的孝親費等。
★ 其他收入
例如房租、股利、稿費、兼差、直銷等非本業上收入。但是如果這些收入還不穩定,時有時無,估算緊急預備金時,可以保守的忽略不計。
最後,先計算出每月所需開銷(每月生活開銷+平均每月的固定支出-平均每月的其他收入),再乘以預估的待業月份,計算出自己需要的緊急預備金總金額。
如何建置你個人的「備用血庫」
「現金」之於公司,就如同「血液」之於人,一定沒有血液的流動,再強壯的人也會因為缺氧而昏厥死亡。
對於身上沒有儲蓄並依賴薪水收入的朋友,可以先盤點目前的未動用銀行額度及信用卡額度,或趁自己還有穩定收入、台灣市場相對穩定不恐慌時,先跟銀行申請房貸額度或信用貸款額度,作為緊急預備金的備用手段,當自己有急需或遭遇待業時,讓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免於陷入困境。就像跟血庫申請了備用血袋,在遭遇意外時,可以先進行緊急輸血,爭取搶救的時間,提高活下去的機會。
成為金融工具的主人,而非奴隸
最後想要提醒大家,在台灣的我們,只要維持好的個人信用,要取得銀行貸款額度並不難,而這些金融工具也能讓我們應一時之急。
但我們卻不可以因為容易借款,而掉以輕心,不好好維持自己的信用紀錄,有借款就要準時還款,有刷卡就要每月全額繳清。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要利用這些金融工具,舒緩我們一時的經濟壓力,能分期繳款、晚點繳款,賺取時間的價值,而不是恣意花用借來的錢,還以為繳完最低應繳金額就好。
我們要當金融工具的主人,而不是把自己成為貸款的奴隸,不斷透支自己的未來,讓借款的金額越滾越高,直到破壞自己的信用紀錄,未來的自己只能回到原始時代,做什麼都只能以現金交易。
緊急預備金的持有方式
雖然有人會說,自己的資產都在房子股票基金,要用時在賣掉就好,但遇到危機時,通常這些資產價值會減損,也可能會有賣不掉的流動性問題。把錢主要放在保險的人,則會覺得需要用錢時,用保單借款就好,等到需要用錢時,才發現可以借到的金額不夠用。因此,用流動性高、不易貶值的銀行存款或貨幣型基金作為緊急預備金,還是讓人比較安心的做法。
左傳中「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這句話,一直是我在財務上的座右銘,因為我明白自己身上背負的,不是我一個人的快樂,而是全家人的幸福,所以利用每個經歷過的事件,作為檢視自己狀態的工具,才能讓自己不立危牆之下,善用自己能取得的金融工具,鞏固自己的財務城池,並且不讓自己在其中迷失,也是一門人間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