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地區不論在政治經濟、歷史文化上都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但近代以來因戰爭所帶來的爭議,導致特定議題,容易激化國族仇恨。
但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彼此的觀點,試著異中求同,才能展開對話空間。因此和方格子的讀者分享我的東亞主題書單。
🇯🇵《大人的日本史》涂豐恩,平安文化
從鄭成功航海時代,再到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臺灣的歷史無法跳脫日本,於是作者以遊記的方式切入,從臺灣的觀點出發,介紹德川幕府以降的日本史,去談論「日本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日本」。
這本書的文字簡易親切,從國家到民間習俗皆有觸及,讓讀者更全面性地融入。
🇰🇷《韓國史:悲劇的循環與宿命》朱立熙,三民出版
「地理是歷史之母:地質會影響歷史,但創造文明的是人類,不是地球。」—《世界文明史》。
依然記得朱立熙老師說:「『錯誤的地理』造就『悲劇的歷史』。」
夾雜在大國之間的韓國,成為「恨」的民族,因此老師認為,不論哈韓、仇韓都得先知韓。這本書不厚,易讀,爬梳檀君神話至韓戰後的韓國史,是一本作為入門韓國史不錯的讀物。
📍《發現東亞:現代東亞如何成形?全球視野下的關鍵大歷史》宋念申,聯經出版
「我們熟悉的東亞近代大歷史,是否建立在東方閉關鎖國、西方開化進步的刻板印象上?」作者思考東亞(或亞洲)的概念是對應歐洲而來,東亞的發展進程也常用西方的理論去解釋。
欲了解近代東亞,作者便從16世紀豐臣秀吉攻打明朝的歷史開始談起,說明當時東亞的世界觀、天下觀,再談西方勢力東漸之後的影響與思想變異。
我喜歡這本書帶有許多思考點,例如東亞的鎖國並非一昧的專制、封閉,而是讓國家有更多的主導權,且傳教士已涉入政治層面,使得中日不得不禁教,更舉雍正曾和傳教士的一段對話,去反問如若是清朝派出喇嘛佛教弟子前往歐洲傳教,歐洲各國會向大清一樣接納嗎?
當然作者也不是一昧地幫東亞各國說話,亦有分析當時的利弊。若想一次瞭解16世紀以降的東亞局勢,以及東亞各國對於自身民族國家的認同,可以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