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投資環境丕變,文章純為作者觀察心得,無股票投資勸誘之意,投資股票前應審慎評估並自負盈虧。
這幾天美股跟台股爭相下跌,道瓊 6/11 大跌 1861 點,跌幅 6.9%,台股 6/12 小跌 105 點,跌幅 0.92%。如果各加上前一個交易日,道瓊累計大跌 2143 點,台股則是 289 點。股市大跌如果讓你感到害怕,承熙認為你可能是沒做好下面這三件事。
一、沒做好資金控管
(一) 資金控管的含義:
資金控管是老生常談,但會被常談必有道理。簡單講資金控管是站在「不傷筋動骨」的前提,然後假設指數或股價有漲太多會跌回來、跌太多也會漲回來的「均值回歸」慣性,所以資金的投入比率在超漲或超跌時必須調整。
換句話說,資金投入的比率要與指數或股價的高低成反向關係,高點時少一點、低點時多一點,相當簡單。
(二) 資金控管的敵人 - 自己:
既然簡單為何很多人做不到,因為投資人有「追漲殺跌」的傾向,這是很正常的,不用感到害怕沮喪。資金控管本就「反人性」,能做到完美資金控管的人,不多,最大的敵人正是自己。投入股市的資金比例如果太高,漲跌影響的絕對數字就會很大,心裡便會害怕。
(三) 資金控管的比例 - 參考大盤指數高低:
要如何知道現在的位置是高還是低?台灣加權指數的歷史走勢圖是個不錯的參考,很多人也愛用它。例如設定指數在 1 萬點以上時只投入 30% 的資金,1 萬 2 千點以上時縮減為 20%;相反的,8 千至 1 萬點時增加為 50%,6 千至 8 千點再增加至 70%,6千點以下則是 90%。
這只是舉例,指數要設定幾點以及投入的資金比例,與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有關,可以參考〈
注意資金控管,不用看盤的投資法〉這篇。像承熙這種神經大條的,資金總是維持八成在股市,看好時增加到九成以上,然後看壞時頂多減至七成。這沒有一定。
結論是:
- 資金控管與股市指數呈反向關係。
- 當投入股市的資金越多時,漲跌影響絕對數字將變大;當心裡感到害怕,通常表示投入的資金太高。
二、沒有嚴格執行停損
(一) 停損的重要性:
投入股市的資金比例太高,然後賠錢又沒嚴格執行停損,這大概是投資人最難過的事了,沒有之一。
要不要停損、如何停損固然因為投資派別的不同而有各自的主張,但如果站在普羅投資大眾的角度,承熙建議停損還是必要的。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停損是投資保命的基本要求。
(二) 承熙為何不停損?
而如果跟承熙一樣,大部分的持股都是民生消費股的龍頭企業,本來就設定長期投資,那股價低點反倒是加碼的好時機。股價低點對承熙而言不是該不該停損的問題,而是降低持股成本的好機會。在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投資時光裡,假設都沒進行價差交易,那麼持股成本將決定大部分的最終投資報酬率。
承熙的投資大部分是龍頭型民生消費股,不停損的原因與假設如下:
- 民生消費股有剛性需求:
例如食品業,民以食為天,人每天醒來就必須張口吃吃喝喝,這種原始的需求非常剛性,這便是承熙酷愛投資民生消費股的理由。2020 二月至今的新冠肺炎就是印證食品業有剛性需求的佳例。
- 龍頭企業的優點:
一家企業能成為龍頭,通常歷經數十年的經營,在商業模式上已有不可動搖的利基,例如經營層的英明果斷、規模經濟的效益或是專利保護等等。龍頭企業要倒不容易,股價也很難出現低點,低點出現反倒是買進的良機。
只是,隨著時間的流轉,投入於股市的資金會越來越多,不停損的做法相當考驗人性,必須有異於常人的耐性與紀律才能堅持到最後。如果有興趣,可以參考承熙
新冠股災持股全紀錄系列文章。在裡面承熙分享了長期持有以民生消費股為主的投資組合,在股災中從賺錢到慘賠 24%,然後最近只剩賠 1% 的過程,其中的投資心情轉變與心得,相當可貴。
(三) 幫你停損的好朋友 - 分批進場 + 移動停損:
停損想利索,必須有過人的執行力。承熙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但會用兩個科學的方法來幫忙,那就是「分批進場」以及「移動停損」。
- 分批進場:
例如我們有 100 萬閒錢想投資,目前手上一張股票都沒有,磨刀霍霍準備進場了,可以選擇把 100 萬分成五批,每批 20 萬,分批進場。
- 移動停損 (利) 法:
分批進場的同時,設定只有往上漲才投入下一批,漲 10% 才加碼,最後一批跌 15% 就全部停損。當然這個 10% 加碼和 15% 停損因人而異。
- 舉裕融 (9941) 為例:
假設 3/19 股價 75 元時買進第一批,持有 2,666 股 (不計算交易成本並且資金可以全部買盡),所以會在 3/25 82.5 元時買進第二批、3/27 90.1元時買進第三批、4/29 100 元時買進第四批、6/9 110 元時買進第五批,直到 6/12 收盤 103.5 元都未觸及停損點。這樣下來共計持有 11128 股的裕融,平均成本 89.85 元,未實現報酬率是 15% (103.5/89.85),也就是賺了15 萬。
- 分批進場 + 移動停損法雖然無法效益極大化,但可以有效控制風險:
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能確保本金的安全,有漲才加碼,就算運氣差第一批就停損也才賠掉 3 萬元 ( 20萬元*15%),手上還有 97 萬,世界末日離我們遠著呢;缺點當然是賺錢效果不如一次全壓,但全壓風險大,所以巴菲特最為人熟知的名言是這句話:「投資的三原則:第一條,不要虧錢;第二條,不要虧錢;第三條,牢記前兩條。」
(四) 一次全壓更要嚴格執行停損:
每個人的投資習慣不同,但不管是一次全壓還是分批進場,都要「嚴格執行停損」,尤其是全壓。因為全壓金額的跳動最大,心理素質不夠強的人,當恐懼或貪婪凌駕理智,接著會做出什麼事來實在難說,悔恨常常是這樣發生的。
最重要的是,現在不是典型的多頭,何必甘冒風險全壓呢!假設運氣不錯賺錢也就罷了,如果壓錯寶呢?有執行停損的決心嗎?畢竟新冠病毒疫情在全世界尚未完全趨緩 (如下圖) 、經濟復甦之路漫長遙遠,承熙認為股市繼續盪鞦韆的機率很大,全壓真的要好好思考。
來源:https://news.campaign.yahoo.com.tw/2019-nCoV/index.php
三、買到不是能力圈內的股票
(一) 能力圈的含義:
「能力圈」就是「熟悉圈」。熟悉的事物才安全,例如我們每天通勤走的都是同一條路線,因為走久了所以哪個路口危險、哪個地方有惡犬都一清二楚,說誇張點邊走邊滑手機都不會出事。相反的,如果走不熟悉的路線,哪個路口三寶特別多、哪個路段坑坑洞洞都一無所知,過程恐怕險象環生。
股票也是。買熟悉的股票,心裡才會有個底,比較不容易聞風起舞;但如果買到不熟悉的股票,一有動靜就「草木皆兵」,就算賺錢出場也難免心有餘悸。
因此,承熙覺得投資自己「能力圈」內的股票才安心、才不會害怕。要選熟悉的股票,而且最好是有能力分析並且追蹤的企業,這樣持股的信心才會強大,才不致於一點點獲利或虧損就離開股市。這也是承熙持股大部分都是民生消費股的原因,因為不害怕。
(二) 民生消費股比較適合一般散戶:
例如統一 (1216),她是台灣第一大食品企業,並且經過多年經營已拓展為食品、流通及通路等多元化的控股型企業,是最典型的民生消費股。相較於電子股,承熙認為她更平易近人,也比較適合散戶投資。
食品業有剛性需求,投資她短期不會賺大錢,但長期下來獲利並不差。下圖是統一最近十年的投資結果,年化報酬率高達 12.8 %,這算很高了。
來源:https://www.moneycome.in/tool/compound_interest?stkCode=1216
如果你覺得 12.8% 很高是因為 2017 認列星巴克利益的影響,那我們把時間改成 2006 至 2016,結果年化報酬率變成更高的 21.1%,因為那十年是統一企業的成長期。
(三) 待在能力圈雖然舒適,但建議要擴展能力圈:
既然待在能力圈比較不害怕,為何又建議要擴展能力圈呢?
- 避免能力圈內的股票不能買的窘境:
只要是企業就會衰退,如果我們永遠只熟悉固定的企業 (股票),當他們衰退時我們可能被迫買進其他股票。以食品業為例,它最怕食安事件,假如食品業因為食安倒掉一堆,又剛好我們只待在食品業的能力圈,這時才想買其他股票就太晚了。擴展能力圈可以增加我們口袋名單的數量,以免有子彈卻苦無目標的窘境。
- 企業不會單獨存在,從企業的相關產業拓展能力圈是捷徑:
企業很難單獨運作,營運必須與相關產業合作競爭。我們可以把時間花在企業的上下游與相關產業,這不只是拓展能力圈的捷徑,更是加深持股信心的妙方。例如食品業,上游是食材供應商、下游是量販店及超市等通路,因為互有關連,從這層關係下手研究是拓展能力圈的好方法。
投資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分辨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光這點就很難。--- 承熙
歡迎留言或指正、給愛心、收藏、贊助或是點擊連結買書,都是我持續寫作的動力。
承熙的「付費訂閱」每月只要不到一杯咖啡 30 元的價格,就可以一窺簡單投資、長期投資與投資紀律的優質內容,歡迎贊成閱讀者付費的朋友們繼續支持承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