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京都二三事 #2 櫻花〉
五月開學,四月提早到那邊熟悉環境——對於在日本生活的時候來說,分明的四季是常態,而春天的櫻花季也像是最理所當然的景色一樣,恰好貫穿了我一整年在京都的生活。
始於盛開,結於未放之時。
說起來,那是我第一次「賞花」。
我是個很懶惰的人,也不是一個會為了各地景致到處亂跑的人;在台灣,我是非常標準的「台北俗」,人生坐火車的次數一隻手就能數出來,也從來沒有想要和歷任女友跑來跑去的習慣。
我喜歡大自然,但沒有想要特別、專程去親近大自然,而對一個生長在南港的城市小孩來說,台灣的各種花季自然是遠離鋼筋水泥的。
但京都不同、日本不同。
這裡的櫻花多得嚇人,美得可怕,像是布滿了京都的所有幹道,像是會在每條小巷水灣盛開於淺淺的河流聲。
在哲學之道賞櫻的時候其實沒有多少情趣可言,只覺得觀光客ㄊㄇㄉ有夠多,只覺得身邊似乎都是滿滿的疏離感——我一直都不喜歡人潮洶湧的地方,而京都那種匯集了全世界的能量爆發出來實在是會讓人感到頭疼,即使走在「哲學之道」,實際上卻沒有半點謬思可言,只有觀光客們,也包括我。
但在蹴上鐵道的體驗截然不同。
在留學那一年經歷了不少難忘的景象,夏季時的祭典、夏季時的花火大會、詩仙堂的豔絕紅楓、被大雪覆蓋的京都——可第一次衝擊到我的,是在蹴上鐵道那沿途盛開的櫻花。
那是「打破次元壁」的美。
我知道蹴上鐵道或許在日本各地的賞櫻景點來說或許也排不上前十名,但那時候還是個日本菜逼八的我著實被那難以想像的景色震懾到了。
花瓣在飛舞。
櫻花怒放於鐵道沿線,給人一種綿延不絕的錯覺,視線在那瞬間被粉色徹底填滿,即使是京都的藍天也只能成為背景。
這樣的景象我在二次元的世界裡看過非常多次,拜日本人的美學和習慣所賜,在特定場景之下櫻花總是該盛開的,而花瓣總是該飛舞到鏡頭前面的;可真實目睹這個畫面的時候才知道這樣的景象竟然無須任何後製、也能夠直接提供超出想像的美。
蹴上鐵道自然也是有觀光客的,而且停下來拍照的人並不算少數,只是或許拜身高之賜、拜蹴上鐵道地勢向下之賜,那時候的我很順利地將整片景色清楚地盡收眼底。
---
白川之櫻
雖然名勝景點冠絕天下,光是京都市區就可以御朱印巡禮到死,但每個在這裡曾經生活過的人終究還是會選出屬於他自己的「京都」。
對我來說白川絕對是這樣的一個存在,儘管這裡景色稱不上狀絕,儘管這裡比起花見小路也沒有那麼「京都」,但我就是喜歡這裡。
白川的靜謐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僅僅只是相隔一條街,甚至那條街上也不過兩三棟房的寬度,但偏偏這裡就有如另一個世界一樣,隔絕了大部分的觀光客。
這裡並沒有想要嘲弄京都觀光人數過甚之事,但我確實挺常感慨南邊的花見小路人潮鼎盛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幾乎不曾停歇,而白川這裡卻只有在學生畢業花季之時才會在小橋流水上有幾位前來拍照的大學生們。
想要把這樣的地方介紹給人知道,但又討厭隨之而來的人潮;這種矛盾的心理大概這輩子永遠也拿不掉吧。
喜歡白川沿岸的DOnG,喜歡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沒多少觀光客的石子路,喜歡那邊巷子裡面偶爾冒出來一間評分高到讓人只能跪著吃的老店,喜歡那裡明明是開放的卻總是能讓人心情平靜。
那裡當然是開著櫻花的。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始終還是在離開京都之前看見的、未放的那一株。
那裡有淺淺的河,有慵懶的暖陽,還有白川獨有的疏離感。
日常之櫻
首先要感謝日本人的強迫症還有對櫻花的喜愛,其次要感謝京都對於市容的很多堅持。對於日本街景的櫻花大概只能用幾個簡單暴力的詞彙來形容——目光所及,俯拾即是。
雖然我不確定日本大多數人都害怕的花粉症有多少是因為櫻花造成的,但那種非常日常性的、自然融進生活中的櫻花數量真的讓人很舒服;尤其京都本身規劃方正之故,在一橫一豎劃分出的街區怎麼走都有櫻花。
剛來時的驚艷到最後只剩下習慣,即使漂亮依舊。
說不清楚什麼時候對於這個景色感到理所當然了,但就是一種很強烈的:對,在日常生活裡面有櫻花實在是再自然不過。
或許是走在祇園街頭的時候,或許是走在從地鐵回家的路上,或許是喝了點酒在外面待到有點晚,在木屋町通隨著那緩緩的小河垂放的櫻花。
可惜最後回台太早,看不到第二年的盛開。
又可惜如今現況,不知道下次回京都又是何時,那時櫻花是否早已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