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位於芳蘭山、蟾蜍山腳下,芳蘭大厝已有200年歷史。乾隆年間,陳振師渡海來臺,受雇於「芳蘭記船頭行」。頭家離臺前將船行頂讓給他,使其累積可觀的財富。其後陳振師在下內埔莊購建住宅,並更名為「芳蘭大厝」,紀念其發跡處;其養子陳朝來另於芳蘭山西側建三合院,名為「義芳居」;陳朝來的四個兒子則在義芳居前建四合院,名為「玉芳居」。芳蘭大厝、義芳居、玉芳居合稱為「芳蘭三塊厝」。
芳蘭三塊厝為典型的「安溪厝」,正門採凹壽式、屋頂為燕尾式、屋脊則有精細的剪黏工藝。芳蘭大厝為傳統的三合院、正身帶雙護龍格局,正身原有五開間,現僅三開間,左右護龍已毀損。保存完整的閔式建築於北部為數不多,因此,芳蘭大厝的保存和維護則益發彰顯重要。
▎成為市定古蹟的歷程
1988年芳蘭大厝、玉芳居被劃入臺大土地徵收案範圍內。玉芳居遭夷為平地,男七舍後建於此地;芳蘭大厝和義芳居則在文資團體、陳家後人奔走下,進入核定古蹟審議程序。1999年芳蘭大厝、義芳居被列為市定古蹟,芳蘭大厝歸臺灣大學維護,義芳居則屬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管轄。
▎校方處理態度及行動
身為古蹟的管轄者,臺北市文化局和臺灣大學對於兩建物的維護與保存,似乎都未有長遠的規劃。2011年立委與陳家後人出面受訪,希望政府正視岌岌可危的建築本體。芳蘭大厝雖被劃為市定古蹟、但管轄權則隸屬於臺大,文化局認為臺大應負責修繕,同時臺大認為文化局應撥款負擔部分維修經費,維修費用遭雙方互相踢皮球推託。百年未曾維修的芳蘭大厝,因未妥善維護,左右護龍已毀損,正身則有白蟻侵蝕狀況。儘管臺大於2017年完成屋頂修復。不過經費不足和未編列預算修繕等問題,使得芳蘭大厝的整修工程至今仍遙遙無期。
然而,並非所有市定宅第古蹟都面臨相同的命運。事實上,距離台大不到一公里的市定古蹟——龍安坡黃宅濂故居,其保存狀態卻相當良好。龍安坡黃宅濂讓居初期遭政府徵收,1988年成為龍門國中預定地,1999年被列為市定古蹟,經整修後現保存於龍門國中校區內,兼具歷史保存與教育研究意義。
▎結語
芳蘭三塊厝跟龍安坡黃宅濂讓居並不能兩相對照,畢竟無從比較兩者的毀損程度和修繕經費規模。然龍安坡黃宅濂讓居可作為校方在校地規劃跟歷史保存之間取得平衡的參考。其實早在2010年、2011年,校方便曾於校園規劃會議中提及芳蘭大厝的維護與活化計畫。會議中亦有委員提出連結芳蘭大厝和校內古蹟,將建築維護議題納入文化資產課程,使學生有機會參與討論。而2014年校方成立國立臺灣大學古蹟、歷史建築及文物保存維護與活化委員會,該會每學期開會一次,並得依個案需求成立專案工作小組。儘管如此,自2017年屋頂修繕工程完成後,校方仍未提出具體的古蹟活化方案。學生會文化部在此呼籲校方正視芳蘭大厝於文化資產和教育推廣方面的重要性,讓芳蘭大厝早日重現芳華。
參考資料:
文化部,〈義芳居〉,
李桂馨,〈只要百大不要文化 台大遭批文化短淺〉,自立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