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外語一段時間後,大多人都會在課本之外閱讀有興趣的篇章。如果找到難度剛剛好的當然沒有問題,但通常都是看不懂,生字太多文法太深,字典查了又查,結果讀懂了一句卻又忘了上一句,無可奈何只好放棄。
而我今天就要從自身經驗出發,教導你如何閱讀一篇程度比你超出很多的外語文章。本文雖然是以日文為例,但亦通用於其他外語,我也是以同樣的方法學習英語。
首先要了解,為何會覺得閱讀外語很困難?閱讀其實只是一個從文字中理解意思的過程:
但很多時候,由於文字太於深奧,令到我們可以得知的信息十分零碎不完整。
學習外語時就是要透過翻查字典、文法書,把不清楚的東西弄明白。而會令我們感到挫敗的,就是因為閱讀時得不到的信息量太多,要額外翻查的時間愈久,閱讀帶來的滿足感便愈低,繼而放棄。
學習的藝術,就在於把學習強度保持在那個剛剛好不會太辛苦,但同時又不會太易的程度。我們有沒有辦法克服高難度的文獻呢?
很多時候,其實只要夠耐心,高難度的文章沒有想像那麼艱深。生字一定會收錄在字典中;文法也必定出現在文法書當中,只等你把它找出來。因此問題其實並不在文章當中。
無法持之以恆的原因,其實是在自己身上。因為你每次閱讀時得到的信息量太少,「覺得」太難,「覺得」太深,然後放棄。所以,只要令到自己「不覺得」太難太深,就可以閱讀下去。而你「覺得」難,是因為你想逐字逐句把「所有」意思弄明白;但我的方法,就是要反其道而行,把每次閱讀的要求降低,在反覆閱讀下把各個內容逐次弄清楚。
因此,我指的重覆閱讀,是指每次閱讀都只掌握內容的一小部分。難度高的文章,我會分成三次:
第一次,不求理解,只找出不懂的地方:
在第一次的閱讀中,只要分析哪些東西是自己已學會的,哪些是自己不懂,無須要理解文章的內容,只要標記出不明白的地方就可以。
第二次,把重點放在有標記的地方,查字典、文法書。
いわゆる:所謂
てこずる:束手無策
言われた:叫(被動)
テーマ:主題
グライダー:滑翔機
曳いて:牽引
なれる:習慣
第二次閱讀的重點並不在理解篇章的文意,只要理解單字、文法的意思就可以。我通常不會查完字典後立即閱讀第三次,而是花五至十分鐘反覆温習幾次,讓新的知識大概能記熟後,再去閱讀。
第三次,普通地閱讀。此時再去正常閱讀,有了前兩次的過程,再加上簡單複習過,已能大致通順地閱讀:
以上只是示範,把筆記抄在原文中是大忌,最好的做法是另外找地方記下。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將另文詳述。
一直以來的問題,就是把外語當作中文一樣,以為可以逐字逐句接著看,但查字典查不夠兩句就已經忘記了上文,因此覺得痛苦想要放棄。而我的方法就是要把閱讀分成不同的步驟,將自己不懂的東西逐一擊破。由於每次的目標很明確,要求也不高,容易執行,所以就不會有同時間有很多東西轟炸自己的感覺。當沒有很困難的感覺,自然容易持續下去。
對,我的方法就是這麼簡單,但已經足夠讓當時只有N3的我克服艱深的文章。總而言之,雖然這個方法要花費的時間並不少,但比起沒頭沒腦地逐字閱讀,這個方法給你的進步感、成就必然更高,因此也不容易中途放棄。當然,三次只是大約的數,按文章的難度可能要把每次的目標降低,再閱讀多幾次。只要你每次閱讀都感到輕鬆,同時又有進步,便能無壓力地完成困難的文章。這就是我從《刻意練習》中領略的方法,如果有興趣增進自己的學習能力,不妨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