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上,好。希望你平安,星期一,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比慘的,在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但希望你的靈魂,還沒有碎片成,分靈體那樣。因為邁入了2021年的下半年,結束了一部分手上的事情;包含今天早上連三發的 the GG show 第二季的最後一集 (三parts),所以換個電子報的背景配色,希望你和我都感覺清新。
photo credit to Michael Eastman, “Colegio Passage”, Buenos Aires, 2017
06/02,星期三,[特刊] 回顧從2019年底十二月,到06/01當天,所有大事記的發生,除了台灣,更包含世界各地的疫情戰報,歷歷在目,舉目世界疫病的流動,且決定於台灣是否學習各種用 human capitol 所換來的經驗;寫電子報真的沒有什麼,但至少它是一個身為賤民的我,對於我是否存在過的,一種紀錄;一天要打一百萬劑的疫苗,陸續到位但何時到位,檢驗封緘又到何時,配送是如何權衡各縣市的需求,或僅以存在於各縣市各優先施打順序之人的人口計算?但打疫苗,如果我是高雄人,我人在台北打,那quota是算在哪裡呢?(這是我的提問)。
最有感覺的是林先和秘書長的演講的一張slide,描述疫情的波動,也更進一步說明當大波降下來,往往會跟隨一波的小波上升,既之是差不多一上一下,即便是趨降緩和的無限循環;而決定於,是否每一波的疫情管控,從個人自我保護,到社交封鎖,甚或封城等措施的加總之影響。另外,我認為算是take home message的是,確認案例飆升之後,隨之而來的是醫療量能的緊繃,也連帶得影響著之後的重症或死亡率等,所以波線的出現,會有延遲出現的狀況,也告訴我們評估疫情管控,需要有不同指標來確認。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實證科學證據轉譯成一般常民,導入為政策的時候,具有可理解可傳達可溝通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