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敘述了平凡人的一生,書中沒有所謂跌宕起伏的劇情,故事裡那些讓人悲痛的事件也都是平凡人可能遭遇的經歷,連在國共內戰、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種在後人想像中十分殘酷恐怖的背景下,也藉由主角福貴的故事了解到,雖然身處於該時代,平凡人的生活變得更加嚴峻,但也不至於像後人所想像的那般慘烈。
(或許會有人認爲這段話對當時的悲劇缺乏同理心,但我只是想說的是這本書寫 出了該時代背景之下,相對平凡安穩的生命經歷,就好比我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閱讀這本書的,疫情的爆發對多數人的生活造成了衝擊,也奪走了許多人的健康甚至是生命,但也有像我一樣,雖然受到了影響,卻也就只是平凡地繼續生活著,這個比喻可能不夠精確,希望還是能藉由這個例子來表達我的概念)
書中沒有刻意用大量的形容來渲染主角的悲喜,但從關於境況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主角的情緒,作者巧妙的譬喻手法更是加深了帶入感,值得讀者細細體會。此外讀者也可能會從平鋪直述的描寫中,琢磨出一些象徵的含義,或是聯想到其他的藴意,但這只是我個人看完書的想法,可能與作者的想法完全無關,也跟其他人的讀後感想完全不同。
以下分享兩個讓我感受比較深的內容:
- 故事一開始的時候,可以知道主角福貴將自己養的老牛取名為福貴,在耕田時會吆喝其他名字,「我怕牠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牠,牠聽到還有別的牛也在耕田就不會不高興,耕田也就更起勁啦。」而在故事的最後,讀者才會發現老人當初所吆喝的名字都是那些離去的家人,這段首尾呼應讓我感受到,老人想藉由吆喝這些名字,騙老牛身邊有其他牛在耕作,同時也是想騙自己那些離去的人還在「福貴」身邊,而吆喝名字可能也有為了讓自己記住那些人的含義。
至於更深一層的感受則是,藉由這樣的欺騙能夠鼓勵老牛繼續耕作,同樣是為了鼓勵自己要繼續活下去,最後他對老牛福貴說:「話還得說回來,你年紀大了,能耕這麼些田也是盡心盡力了。」或許也是在說自己在親人皆離世的情況下,已經活得盡心盡力了。
一開始以為是隨便喊出來的幾個名字,讀者可能在翻頁後馬上就遺忘了,結果在故事的最後才驚覺,原來主角喊的那些名字都是對他有著重要意義的名字,讓我深化了對於吆喝名字這個行為本身的想像,也使主角遭遇的悲劇所帶來的震撼更加深刻。
- 文生因為是縣長,所以被紅衛兵當作走資派,即使高喊「毛主席萬歲。」也會被又打又踢,並罵道:「這是你喊的嗎?他娘的走資派。」就好比一個人在被貼上標籤之後,即使努力想要撕掉標籤,也很難有效果,甚至可能會引來更多的攻擊,而在其他人指著春生說:「你知道他是什麼人?他是舊縣長,是走資派。」的時候,主角說:「這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春生。」被貼標籤後,幾乎沒有人在乎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也不在乎標籤是否為真,只在乎你身上的標籤所代表的立場或意義,唯有少數真正了解你的人,才能夠不受標籤影響、不會帶著成見來看你。
書中對於女性社會角色和特質的的描述,有比較不符合兩性平權觀念的詞句,我個人是能理解這就是該時代背景會有的想法和行為,但對於反感看到此類詞句的人,就比較不推薦閱讀這本書。
在《活著》後會對於生命中的悲喜、人生的起起落落,以及「生」與「死」有所感悟,但以我21歲的年齡,對這些議題難以有真正深刻的體會,就算談論了也完全是為賦新詞強說愁,所以我認為現階段的我還讀不懂這本書所傳遞的真諦,或許再過幾十年後才是閱讀這本書的更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