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想必不會是眾人看影劇的首選,你能夠給我一千個理由告訴我你為何討厭國片,我不會反駁,從國片散發出的可能不是震撼,抑或者甚至不是一種大家所認知的「好看」,但我喜歡真實。
我不會特別喜歡一個由想像建構的世界,而那些用平凡手法所訴說的平凡故事反而更發人深省,要說上校園片我絕不可能不提到「藍色大門」,它沒有花俏的點綴而只是說一個單調的故事,但重點恰巧就是那種單調,有非凡過往的人又有多少?至少,我的校園生活並不是炫麗奪目,而「哈囉少女」卻不只是再說一個校園故事,我更認為他是在說明一個更深入的意念:過往與抉擇。
故事一開始,人物個性絕對是鮮明的,甚至到有些刻意(嗯,這也是國片時常被詬病的地方),但我認為在這部中卻有極佳的效果,(以下重雷)原先可茜的舉動會讓我們以為允蘅是被霸凌才轉來的(雖然那段人臉不像,但我是這麼以為的),而直到最後我們才知道,允蘅是霸凌別人的那一個!這一點的人設我非常喜歡,原因就在於「哈樓少女」故事裡面的角色都有著藏起來的那一面,當然,我也可以說這只是先把劇情藏起來,但也因為這種安排,讓後來的劇情發展更讓觀眾為之驚奇。我會說這部片在講過往的原因是這部片隨著時間軸的跑動,但劇情內涵卻依舊停留在腳色的某個時間點,無論是加害者、受歡迎者,這種種都是角色對於過往的眷戀或拋棄,而那些過往或是缺憾,是我們死都不想面對的,而這點,我們都一樣。當我們在談論過去時,又有誰能果斷地說:「那些過去的悲傷不算甚麼」,這就是我認為電影安排巧妙的地方,一個角色最能讓人刻骨的就是製造反差,而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這部電影想說一個不完美的故事。
相信有人會覺得國王遊戲的部分實在是...太刻意了,這就像「返校」(電視劇版本)中用強暴來說明「痛」的意涵一樣,但我卻不覺得刻意,如果要說明糾紛的痛楚,那痛苦就必須用劇情傳達給觀眾,而「性」的創傷絕對是青少年面對最大的痛楚,不僅如此,輿論、謾罵絕對會如潮水般灌入心頭,這就是「性元素」的最大效果,闡述一種不願面對的困境。
允蘅最後給的道歉,是她改變的反射,而當時的受害者卻連聽也不想聽,我溪歡這種安排,倘若受害者接受了道歉,結尾就易點也沒有張力了,雖然沒被接受,但最後允蘅是笑著離開的,這不只說明她解開了心結(至少她自己的),也說明她接受了過去那個醜陋的自己,選擇用笑來闡述不完美的自己,這又是多少人能做到的?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來,抉擇,抉擇全新的生命。
似乎原本這部想講的不是這些,但因為有了反向的人格與內心才讓我深深地被吹動,那些不可能圓的稜角、那些不可能修的過往,是我們人人都要面對的,用一個接近醜惡的故事來提醒我們抉擇正是「哈樓少女」的亮眼之處,推薦給你,推薦給不完美的你。